一字之差,一場變革:一年內超150個國家重點實驗室重組更名
一些國家重點實驗室正脫離知識生產主戰場,越界到科技界知識生產的腰部地帶以降維收割的方式哄搶科技資源,“做大活做不了,做小活又體現不出它的重點性,是對國家設立重點實驗室目標的偏離?!?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3年6月29日,至少有150個“國重”完成重組、改名,超過了總數的四分之一。
相比以前,國家重點實驗室重組后最大的不同是什么?“不需要做全優生,但要做單項冠軍,必須有獨門絕技,給國家分憂解愁?!?/blockquote>責任編輯:吳筱羽
虛擬現實技術與系統全國重點實驗室是全國首批重組的20個標桿實驗室。
成立30周年之際,位于武漢的作物遺傳改良全國重點實驗室再次舉行開放日活動,時間從2023年3月25日持續到28日。
這個實驗室成立于1992年,依托華中農業大學建設,研究對象是水稻、油菜、玉米、棉花、小麥、大豆等主要農作物。不過,實驗室成立時的名字和現在不同,當時全稱是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
2022年5月,實驗室更名,名稱中的“國家”改成了“全國”。這一改,拉開了國家重點實驗室重組(簡稱“國重”)的序幕。
針對部分“國重”存在定位不夠清晰等問題,科技部、財政部、國家發改委在2017年聯合印發《國家科技創新基地優化整合方案》,提出重新統籌布局國家重點實驗室。201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進一步指出要“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
包括作物遺傳改良全國重點實驗室在內,首批20家標桿實驗室在2022年5月正式完成重組,名稱中的“國家重點”全部改成了“全國重點”。隨后,重組、新建工作加速。
《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22年末,正在運行的“國重”有533個??萍疾坎块L王志剛曾公開表示,會采用試點先行、分批推進的方式啟動全國重點實驗室重組。而根據數據機構“高績”不完全統計,截至2023年6月29日,至少有150個“國重”完成重組、改名,超過了總數的四分之一。
自1984年啟動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以來,一場最大的變革正在發生。
頻繁出現的12個字
按照王志剛接受媒體采訪時的說法,強化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關鍵要看干不干國家戰略層面的事情,有沒有招之能戰、戰之能勝的能力,有沒有解決戰略性的科學技術問題?!?/p>
各實驗室召開的重組論證會上,科技部的要求被總結為12個字并頻繁出現:“非建不可、非我莫屬、未來可期”。
依托蘭州大學建設的草地農業生態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2021年啟動重組工作。對照上述12個字,在重組過程中,實驗室自身定位成了被討論最多的話題。
最終,實驗室的定位被確定為:面向食物安全、生態安全和鄉村振興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聚焦草種創新與新品種培育的“卡脖子”技術,解決飼草核心種質對外依存度高以及退化草地修復等問題。
重組后,實驗室名稱也由“草地農業生態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改為“草種創新與草地農業生態系統全國重點實驗室”。
定位的問題解決了,但重組又卡在了實驗室的目標上。
實驗室主任賀金生回憶,他們向主管部門匯報了幾個方案,上面都不滿意,答復是“目標不可考核”,直到提出“雙十計劃”才獲通過?!半p十計劃”指:在未來10年培育出10個牧草新品種,10個生態修復用草新品種。
“這下就像進球還是沒進球那樣,一看就知道目標有沒有實現?!辟R金生說,他們的實驗室最終也入列首批標桿實驗室。
首批20家標桿實驗室還包括科技部副部長吳朝暉擔任主任的腦機智能全國重點實驗室、教育部原副部長趙沁平擔任首席科學家的虛擬現實技術與系統全國重點實驗室等。
在原有的中國國家重點實驗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