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墻擋景背后,旅游景區也玩資產證券化
不少地方將旅游景點納入城投平臺資產,以門票收入或景區設施使用憑證作為底層資產進行抵押,打包成金融產品向社會融資。
提高社會融資的第一步是拆分經營權,將這些經營權出售也能為景區帶來收入。
風景名勝區內的索道、觀光車船等游樂設施的使用憑證均能被用作融資底層資產?!瓣P鍵是有穩定的現金流?!?br />
(本文首發于2023年7月6日《南方周末》)
發自:上海
責任編輯:馮葉
樂山大佛景區觀光游覽車和攤點30年經營權被整體轉讓。
隨著暑期旅游旺季到來,游客們發現,今年的自然景區掀起一股圍墻之風。
被圍起來的景區包括壺口瀑布,這是中國第二大瀑布、世界上最大的黃色瀑布;中國面積最大的內陸咸水湖青海湖,環湖拉起了鐵絲網;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在景點附近種上了竹籬笆。
盡管這些景區有所回應,表示出于環保、安全等原因才進行的圍景,但新華社發表評論《筑墻擋景不如還景于民》,稱不管基于什么說法,這種筑墻擋景行為似有短視之嫌,說到底還是靠山吃山的“門票思維”作祟。
不僅把景點圍起來,有的景區還要求旅客乘坐付費大巴才能進入。還有的將同一景區切割成多個不同路段的景點,一張門票秒變“票中票”。
景區為何集體患上“門票依賴癥”?
“靠借債度日”
“門票收入幾乎占到景區收入的一半以上,這跟早年的景區評級制度有關?!眰ス鈪R通文旅集團總裁王軍向南方周末記者回憶。
中國的景區評級制度始于1999年,2001年全國首批4A景區出現,2005年一些景區由4A升級成5A景區。伴隨旅游人數增長的,還有地方收入,因為門票定價高低與評級直接掛鉤,評級越高,景點收入也會隨之上升。
目前國內景區分為三類,一是政府定價類景區,以自然風光、歷史人文為主(如故宮、九寨溝等);二是政府指導價景區,多數鄉村、城市小鎮屬于這一類型;三是完全市場定價,例如私營的游樂園、水上公園等。
政府定價的國有景區還處于行政管理體制下,通常由當地組成“景區管委會”,一些5A級景區的管委會等同于縣處級單位。
“從運營的角度,單純依靠門票和游覽車的景區大部分是不能盈利的,因為收入模式太單一?!蓖踯娬f,各類服務的定價也要靠審批,刨除門票后,景區虧損很嚴重,“景區開發要靠借債度日”。
2018年后,全國掀起一輪降價潮,當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曾提到要“降低重點國有景區門票價格”。
而政府工作報告中的“國有景區”則集中在“占用國有資源”的政府定價類景區,不少5A級景區不得不降價,還要解決前期發展的負債問題。
5A級景區樂山大佛早在2021年就進行了相關經營權轉讓,近日再度登上熱搜。轉讓前一個月的2021年9月,樂山大佛景區管委會披露了2020年度四川省樂山大佛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部門決算(下稱2020年決算),數據顯示,全年景區共接待游客199.68萬人次,實現綜合收入2.5億元。然而因疫情影響,2020年景區門票收入減少了6369.62萬元,同比減少40.5%。
在2021年決算里,景區門票收入回升到13715.2萬元,較上年增加了4355.51萬元,但景區旅游發展的不確定性仍然較高,收入可能會出現較大的波動。
發展任務重、資金缺口大、債務余額較大,償債能力不足等,是幾乎所有景區遇到的問題。
上述決算寫道,為“打造國內首選旅游目的地”“邁入國內景區新基建第一方陣”,樂山大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