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護與開放需平衡,每天6000張門票基于多年研究——訪敦煌研究院保護研究所所長于宗仁
對于莫高窟,導致文物毀壞的最大問題是水。
對重點窟的溫度、濕度、二氧化碳以及涉及結構問題的位移、形變等,都會進行監測。
現在基本上每天六千張票,是基于我們大概十多年的研究成果。
壁畫的過去是什么樣,未來會發展成什么樣,需要通過研究逐漸揭示答案。
責任編輯:朱力遠
文保工作者在莫高窟第55窟進行壁畫保護、修復工作。
“你想,這頂離地面9米高,下面肯定是看不到這些的,這種高度人為的破壞肯定是比較少的?!彼碳y將南方周末記者的目光指向洞窟頂部的線條,古代工匠作畫時打草稿的線仍清晰可見。
洞窟甬道底部成片壁畫都已剝落。從今年開始,這些壁畫將得到較為系統的保護修復。
在敦煌莫高窟第55窟的保護修復現場,腳手架順著四壁和窟頂的形狀填充滿整個洞窟,方便壁畫修復技師對洞窟各個部位的病害進行修復,工程涉及窟內現存的十尊塑像和513.61平方米壁畫。
這座始建于北宋初年的洞窟是莫高窟宋代保存最好的佛教石窟之一。在中心偏后的位置設置有佛壇,壇上有背屏連接窟頂,而在洞窟四角的凹形淺龕中,還繪有四大天王。甬道上被剝落的西夏壁畫下面,露出部分宋代曹氏供養人畫像,實際上佐證了洞窟主人的身份,當時敦煌地區的最高統治者、第四任曹氏歸義軍節度使曹元忠。
自1944年敦煌石窟結束了近400年無人管理、任憑損毀、屢遭破壞偷盜的歷史以來,敦煌對文物保護的理念和方式一直在改進。
以國家文物局批準保護修復的第55窟為例,壁畫中發現的病害種類多樣,包括起甲、顏料層脫落、空鼓、酥堿等十余種。
“現在修復上遇到最難修的就是酥堿這種病害,不可能徹底恢復原狀了,這是最難修的?!?023年6月8日臨近中午,正在甬道進行清污的修復技師殷志宏正小心地清除掉裸露的曹氏供養人像上殘留的泥漬。洞窟內的溫度計顯示只有15攝氏度,而窟外的溫度有近30攝氏度。
第55窟的保護修復只是這其中一個側面。那么,如何更科學地加強對相關文物和文化遺產的保護呢?最近,敦煌研究院保護研究所所長于宗仁接受南方周末專訪,對莫高窟的保護現狀和經驗等相關問題進行了闡述。
水的破壞力很大
南方周末:從莫高窟的地質條件看,它所依附的山體看起來非常脆弱,這是否會影響它整體結構的穩定性?
于宗仁:雖然看起來有點脆弱,但總體上來說這種巖石穩定性還是比較好的。莫高窟這里的巖石叫第四紀沙礫巖,這種巖石在西北地區還是比較多的,典型特征是顆粒跟顆粒之間膠結物的含量比較低。在干燥環境下強度很好,一旦遇水就比較麻煩,強度下降得很快。所以從我們現在觀察到的整體情況來說,它的整體或者局部結構還是比較穩定的。前幾年我們也做過各方面的考慮,比如對發生地震時它的抗震性能做過一些研究,總體上結論還不錯。
這一方面是因為巖石的穩定性,另一方面,古代中國人很有智慧,知道穩定性跟開挖或者設計的洞窟結構是有關系的。一般來說,平頂的洞窟穩定性差一點,這類洞窟在莫高窟很少,大量洞窟是穹頂結構、拱形結構,穩定性會好很多,因為受力是比較均勻的。
不過,雖然整體上比較穩定,但也不排除它有一些隱患。比如說敦煌這里很干燥,但如果遇到比較極端的降水,可能會在這段時間前后產生更多問題。
南方周末:那對于文物安全來說,這種來自水的影響力究竟有多大?
于宗仁:敦煌這個地方看似很干燥,其實山體里面是有水的。一方面巖石里面本身就存在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