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時空的精神傳承:助力鄉村教育的“一束光”

山的那邊是什么?走出大山意味著什么?

坎坷顛簸的山路長久以來羈絆著雛鷹求學的翅膀,讓“遠方”成為一個遙不可期的夢想。而那些通過“窄門”,順利求學的孩子再回首時,都難以忘記第一次走出大山的經歷。

1995年,楊君(化名)是村里破天荒第一個考取大學的人,因為建行湖北省分行的幫助,他得以見到山外的世界,一本當年頒發的獎學金證書,他如至寶般珍藏了28年;二十多年前,明金維考取北京大學,他的老家曾是國家深度貧困縣,也是受益于建行湖北省分行的公益活動,明金維得以順利畢業,并成為一名記者去過近50個國家采訪。

翻開歷史,1996年1月11日《人民日報》重磅報道《身為銀行不忘為國培育棟梁 湖北建行尊師重教成風》背后,是無數走出大山的學子改變命運、重塑人生的真實經歷,而這一切仍在今天不斷延綿接力。

力量:一個支教者到無數擺渡人

2004年,一篇題為《兩所鄉村小學和一個支教者》的帖子出現在“天涯論壇”上,內容是關于一個學生到西部農村支教的所見所感。因為無數人的點擊與跟帖,故事的主人公徐本禹成為當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

一個善舉足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而持續不斷的善舉接力將如同鑿壁引光一般,將大山里那扇緊閉的命運之門砸出一個缺口。

心懷一腔熱情,2006年從武漢音樂學院畢業的徐聰被徐本禹打動,在理想主義的感召下,主動申請參加“湖北省農村教師資助行動計劃”。徐聰是土生土長的武漢人,資教地點位于麻城大別山深處,“從縣城坐班車出發,進山的車一天只有兩趟,錯過就沒有了”,這條單程一個半小時的路程未來他要來回無數次。

缺電缺水、泥巴操場、土坯教室、漏風窗戶,“豬可以在操場上跑,狗可以在教室里面隨意穿梭,我當時覺得很好笑,學生看到我驚訝的樣子,全部哈哈大笑,我第一次進課堂是這樣的場景”。

一架電子琴,一個小音箱,是校長好不容易爭取來的設備。沒有網絡,徐聰只能趁回武漢時用MP3下載好上課要用的素材。但不管如何,徐聰的到來,讓音樂從鄉村課堂里流淌出來,為曾經死氣沉沉的鄉村教育帶來生機與活力。

徐聰(受訪者供圖/圖)

“回武漢的機會錯過了3次,回去就不在教育行業了”。在對鄉村的新鮮感退去之后,徐聰也猶豫過;看見上大學時條件不如自己的同學畢業后從商賺了很多錢,徐聰也自卑過。但教育不是短暫、一次性的消費品,而是涓涓溪流千回百轉,卻又一往無前。三年資教期滿,徐聰選擇留在鄉村教育的講臺,一扎根就是整整17年。

坐落在咸寧通城縣大坪鄉的來蘇完小已經有近百年的歷史,世世代代的村民都在這里接受啟蒙教育,對知識的尊重與渴望已刻入當地人的基因。來蘇完小校長徐雄偉任教近30載,受到當地人的尊敬與愛戴,“老百姓都不愿意我走”。

2017年,教學樓被評定為D級危房,必須停止使用。在校長和村委會的爭取下,獲準拆除重建,并擴大了學校面積。學生和老師被分流到其他學校,徐雄偉留下主持重建工作。

從百廢待興到如今的初具規模,徐雄偉內心感慨萬千,“學生教室的桌椅、空調,老師的辦公桌椅、教學設備,都是我找當地企業家贊助的,要感謝大家的幫助”。作為學校的“掌舵人”,徐雄偉既是鄉村教育的觀察者,也是教育扶智的踐行者。6月初,學校收到建行湖北省分行捐贈的一批空調和熱水器,用于改善教師宿舍環境,校長操心的難題又解決了一個。

來蘇完小教學樓

同樣地,徐聰在大冶市劉仁八鎮公立中心幼兒園精心打造的舞蹈室也迎來了新設備,“建行工作人員問我還缺什么,我提出來需要一臺鋼琴,沒想到真的給我了”。小學一年級時,徐聰在音樂教室里摸到了一臺116型的鋼琴,從此走上了音樂之路。如今,他在幼兒園負責師資培訓,包含唱歌、舞蹈和鋼琴,建行捐贈的鋼琴不僅僅是一件演奏樂器,也是推動學前教育發展的力量之一。

收到湖北建行張富清尊師重教公益基金捐贈的珠江UP120鋼琴,徐聰在舞蹈室即興彈奏

32個學校,79件物資,價值100萬元。今年6月,湖北建行張富清尊師重教公益基金為湖北省許多鄉村學校送去了顯示屏、鋼琴、空調、廚房設備等物資,幫助解決教師和學生的“急難愁盼”問題。

建行黃梅支行向湖北黃岡黃梅縣杉木鄉中心小學移交捐贈物資(受訪企業供圖/圖)

湖北荊門胡集四中校長胡小飛說:“非常感謝建行對我們的愛心捐贈,為我校添置食堂用具,改善學生的就餐環境,讓孩子們能夠更健康快樂地成長?!保ㄊ茉L企業供圖/圖)

從土坯瓦房到標準化教室,鄉村教育資源的不斷改善,離不開幾代人的不懈努力。無私進山奉獻的外援,讓“有限”的物質發揮“無限”的潛能,讓更多的山村孩子擁有走向廣袤天地的機會。這一切都是植根于愛的教育。

精神:“藏”起功名,“露”出初心

以老英雄張富清之名將教育資助送入大山是一種跨越時空的無聲回應,更是榜樣力量的精神洗禮。

在湖北當地,張富清的故事一直廣為流傳。7年軍旅生涯,南征北戰,屢立戰功,退伍轉業后張富清卻選擇去到異鄉的偏遠地區,隱功埋名,將軍功章鎖在箱子里,連子女都不知情。他常說:“我做的那點事,與犧牲的戰友比,算得了什么呢?”

2019年9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頒授儀式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隆重舉行?!肮埠蛧鴦渍隆鲍@得者張富清。(視覺中國/圖)

來蘇村支部書記黎程武回憶起夏天組織村民喝茶夜談,聊起張富清老先生的事跡,一些村民聽到入迷,“蚊子咬都不知覺了”。沒有華麗的語言,一輩子堅守初心,張富清“深藏功與名”的精神深受老百姓敬佩。

2022年,在總行的指導和支持下,建行湖北省分行攜手湖北省教育廳、省教育基金會共同成立了“湖北建行張富清尊師重教公益基金”。建行湖北省分行黨委對公益資金的捐贈高度重視,并將此作為一項重要工作抓好落實。

這是一次跨時空的回應與賡續:1993年,為倡導尊師重教的良好社會風尚,建行湖北省分行開始籌集員工捐款,用于尊師重教公益活動。這是當時全國金融系統首個此類活動。

該活動曾持續10余年,全行1萬多名員工累計捐款逾1000萬元,獎勵了4700多名優秀中小學校長及教師、研究生導師、大中小學生、研究生;對口扶持了全省28個貧困縣的3000多名貧困兒童重返校園(*數據來源:建行湖北省分行)。

張富清是建行湖北省來鳳支行原副行長,建行湖北省分行的尊師重教活動與老英雄的奉獻精神一脈相承,也讓張富清精神的傳承與弘揚有了新載體。公益基金成立第一年便開展“雙百”活動,向200名經濟困難的優秀師生獎勵了120萬元資金。受助人的感謝信如同雪花一樣飛來——

“對我來說,生活給了我太多的不幸,但能得到你們的幫助,我又是無比幸運的。就像奧運圣火一樣,從您的手中接過了這一棒,那我一定會把這份愛心的火焰傳遞下去……”

“張富清老爺爺一直是我敬仰的人,他英勇善戰、舍生忘死的故事家喻戶曉,未曾想過有朝一日能得到他老人家的幫助,讓我實現大學夢……”

“張富清幾十年的奉獻與服務,培養感染了更多的‘張富清’,我也要努力學習與工作,成為年輕‘張富清’的一員?!?/p>

薄薄的紙片跋山涉水,筆觸飽含深情,表達感激的同時也書寫了對張富清老英雄的敬意。

湖北建行張富清尊師重教公益基金2022年度大學新生獎學金獲得者張佶表達對張富清老人的敬仰和感謝(受訪企業供圖/圖)

徐聰亦是“雙百”活動的獲獎人之一。3年前,他被確診為惡性腦腫瘤,去年6月又確診腮腺腫瘤?!柏撁娴那榫w,誰都會有。我把我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奉獻給了農村教育事業。結果我得了這樣的病,我覺得人生對我太不公平了?!?/p>

兩次手術后,徐聰現在每天要吃十幾種藥,還要定期復查。建行湖北省分行的公益獎金,讓他感受到了雪中送炭般的溫暖:“我沒想到社會上還有人惦記著我們這些山村教師,我很感動”。面對不幸,調整心態之后,徐聰選擇繼續堅守,他在感謝信中寫道:“不忘初心,牢記教育使命,我不悔當初的選擇,我會繼續將火熱的青春奉獻給農村的三尺講臺”。

湖北建行張富清尊師重教公益基金的成立,以及開展的“雙百”活動,無疑是助力鄉村教育振興的“微火炬”,張富清老英雄的精神也將激勵無數筑夢追夢的教師和學生。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師。從《關于大力推進農村義務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到《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再到《關于加強新時代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在一系列的政策推動下,鄉村學校的軟硬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越來越多人選擇“留下”,為提升鄉村教育質量奉獻他們的青春。

徐聰教過的初中生后來回到大冶與他成為同事,另一邊,咸寧大坪鄉來蘇完小的“95后”教師吳欽也是“返鄉潮”中的一員。

師澤如光,雖微致遠?!靶W教育的效果一般具有滯后性,現在播下的一粒種子,若干年后才能看到它開花結果”,吳欽這樣形容自己的工作,但她仍然勤懇耕耘,因材施教。在提高教學成績之外,吳欽注意到班上許多孩子存在因留守帶來的諸多心理問題,作為班主任的她,還要學習如何給予學生更多的精神與情感引導。

 “藏”起功名,“露”出初心。鄉村教育從咬牙堅持、依靠外力支持到如今向內生性發展,物質匱乏的時代已經過去,如今山里的孩子更需要打開看世界的眼光和格局。改變正在發生,一切偉大都源于對平凡初心的堅守,有了如張富清老一輩精神力量的感召,或許可以幫助孩子們積蓄能量,去推開阻隔世界的那扇門。

擔當:心系于民,向上向善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在如何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中提出“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弘揚尊師重教社會風尚”。中國建設銀行作為國有大行,始終貫徹執行國家戰略,在履行社會責任、熱心教育公益上有著優良的傳統。

多年來,建設銀行始終堅持人民至上和金融向善的價值追求,深入踐行“三帶一融合”公益理念(帶上員工做公益、帶著客戶做公益、帶動機構做公益,融合業務做公益),實施了“建設未來——中國建設銀行資助高中生成長計劃”“支持建行希望小學”“積分圓夢·微公益”“善心慧思”愛心助學行動等多個公益項目,引金融活水灌溉鄉村教育,體現了國有大行服務于國家戰略的歷史擔當。

教育之功有滯后性,如今的“開花結果”正是多年前的“有心播種”。湖北建行張富清尊師重教公益基金的成立串聯了歷史與現在,獲得了社會廣泛的認可。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金融學院副教授肖春海認為,建行湖北省分行用行動證明,金融企業在社會責任上與公眾利益同頻共軌。心系于民、眼光向下、雙腳著地、重心下沉,服務普羅大眾,才能體現出社會主義金融事業所應有的政治性和人民性屬性。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鄉村要振興,教育要先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重點是要先下好人才振興“先行棋”。

兩年前,咸寧市通城縣建設銀行在來蘇村開展駐村幫扶,推進鄉村振興工作,深入扎根一線,幫助當地解決“急難愁盼”問題。此次建行湖北省分行為來蘇完小捐贈物資,就是通過建行駐村幫扶工作與來蘇村委會和學校建立溝通紐帶,了解學校的物資需求。

通過日積月累的實地入戶,來蘇村支部書記黎程武深刻感受到建行對駐村幫扶工作的重視和投入,看到建行人勤奮嚴謹、求真務實的工作態度。黎程武表示,建行在來蘇村基本家喻戶曉,“他們非常接地氣,不嫌臟累,不怕吃苦。建行的到來幫助村民、學校、學生解決了不少問題,細節做得非常好,我體會到他們確確實實不是來作秀的”。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人才強國。建行始終堅持從“外來者”嵌入鄉村、到“本地人”融入鄉村再到“教化者”引領鄉村的角色轉變,不斷施足“金融底肥”,為鄉村振興注入不竭動力。

在鄉村振興大背景下,這些“擺渡人”與“守望者”們走進大山,成為助力鄉村教育的“一束光”。建行湖北省分行尊師重教的傳統,在張富清精神的感召下,照見幾代人秉燭相照的時空接力。

不忘初心,篤行不怠。雖然政府和社會各界不斷加大對鄉村教育的投入和支持,但振興鄉村教育之路仍然面臨著非常大的挑戰,破解難題需要多力齊發,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差距的不斷彌合是實現教育公平的根本,教育公益是促進教育公平和社會公平的路徑之一,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力量補充“接棒”與持續“沖刺”。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