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文江南》里的啟示:古代人是怎么度過低谷的
“當我遇到低谷的時候,我就去登臨那些老前輩們登臨過的老地方,去旅行,去看書。如果關在家里不能出去,我就在房間里珍惜自己的精神世界?!?br />
(本文首發于2023年7月13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劉悠翔
于中美每天要用大約一小時讀詩詞,最喜歡李清照的作品。
人在低谷時,面對大環境的不景氣,怎么面對?面對不喜歡的工作或者不得已的降職、工作調動時,怎么調節心態?由東方衛視、南瓜視業聯合出品的經典文本圍讀節目《斯文江南》進行到第二季,行至水深處,“借古”討論了更多與當下關聯的話題。
節目到九江站,圍讀詩人陶淵明。世人皆知這位田園詩派鼻祖那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飄逸、超脫,但江南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黃曉丹認為,如果只看到這一點去理解陶淵明,那就是一個單薄的陶淵明。實際上,陶淵明辭官歸隱之后,付出了非常辛苦的代價,但他依然還有精神上的自由可以超脫,這才是陶淵明對當代人提供的最寶貴的經驗。
岳云鵬在《斯文江南》中誦讀了陶淵明的一首冷門詩《戊申歲六月中遇火》,講述了陶淵明44歲時家里著火的事,“正夏長風急,林室頓燒燔。一宅無遺宇,舫舟蔭門前”。這一年夏天著了一場大火,他們全家的房子和田地都被燒掉了,一家人只能暫時寄住在家門前的一條船上。
談到演讀陶淵明,岳云鵬笑了,因為他的第一反應是“慚愧”。坐在圍談桌另一側的黃曉丹也笑了,她清楚大眾熟知的陶淵明是一個通透、飄逸的形象,這一面,由岳云鵬來演是比較困難的。但她同時認為:“陶淵明還有作為一個農人的、質樸的、沉重的一面。他餓過肚子、種過地,家里面失過火。我們今天桌上坐的所有這些人中間,可能岳云鵬對于這種感受最了解?!?/p>
岳云鵬人生第一次下跪,就是因為一場大火。為了教訓弟弟,他失手引發了火災,燒光了鄰居家的玉米稈,“所有東西都燒沒了,包括我三姐的嫁妝”。
節目中,岳云鵬堅定地表達,不愿“回歸田園”。他小時候種過莊稼,如果這一年雨水不好,或是收成時節刮了一場大風,“就完蛋了”。岳云鵬十幾年的農事生涯里,遭遇過兩三回這樣的噩運:麥子都黃了,割麥前一天晚上刮來一陣大風,全給刮躺下了。岳云鵬回憶,聯合收割機進不去,“只能彎下腰一根一根地割,才能有收成”?!岸冶淮箫L刮完之后,它那個顆粒就沒有那么飽滿了?!痹涝迄i說,“看著那片土地,你會流淚的?!?/p>
黃曉丹介紹,陶淵明寫作這首詩是在公元408年,正值中年,他歸隱在家。整個家毀于一場大火,本來是一件很悲慘的事情,但陶淵明看到,火是夏天燒的,秋天才剛剛開始,自然界自有更生的力量。
他“中宵佇遙念”,晚上遙想天上地下、過去將來、人生宇宙,而他所處的時空算不上多么美好,那不如承擔作為一個農人的命運——就是有東西會被燒掉的。詩的最后一句是“既已不遇茲,且遂灌我園”,沒有遇到好時候就算了,就回到我的生活中去。
“從這首詩可以看到,陶淵明不是靠給自己打雞血,也不是靠一個虛幻的理想,他就是踏踏實實承受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