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教授王宏圖憶米蘭·昆德拉:創造了一種獨特的小說美學
據央視新聞7月12日下午消息,歐洲知名作家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去世,終年94歲。他的很多作品,如《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生活在別處》《小說的藝術》等,在中國已成為暢銷書。12日晚,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王宏圖接受南都記者采訪時介紹,昆德拉創造了一種獨特的小說美學。他對狂熱的情感有一種清醒的解構意識,與眾不同的視角和敘事手法,對幾代文學讀者影響甚深。
米蘭·昆德拉。
王宏圖說,上世紀80年代中期,美籍華人學者李歐梵在《外國文學研究》上發表的文章《世界文學的兩個見證:南美和東歐文學對中國現代文學的啟發》,將米蘭·昆德拉和加西亞·馬爾克斯一道介紹給了中國讀者,從而拉開了中國人爭讀昆德拉的序幕。不久后,作家韓少功與他的姐姐韓剛一起將英文版《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翻譯成了中文,1987年由作家出版社付印,書中的“輕與重”“靈與肉”“媚俗(刻奇)”等詞語,也隨著社會上的“昆德拉熱”而大為流行。時至今日,昆德拉的作品在文學教育中已然成為經典,很多中國作家都公開表示受其影響,而王小波的《黃金時代》等作品,也通常被文學評論界認為是對昆德拉的某種“臨摹”。
除了在視角、小說美學、敘事手法等不同層面,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中國的文學創作者,昆德拉在《小說的藝術》《帷幕》等隨筆集中拋出的一些見解,至今還會被人所引述。王宏圖介紹:“比如昆德拉把小說視為‘一種帶有虛構人物的游戲為基礎的綜合性散文’,認為其中還可以包含哲學的因素,這個設想當然很好,留給大家的討論余地也比較大?!?/p>
聽到他去世的消息,王宏圖回想起了最初閱讀他的小說時的新鮮感,還有讀他的文論所獲得的很多啟迪,“實際上,在文學理論方面,倒不是說他解決了多少問題,而是他提出了很多懸而未決、讓人可以長時間津津有味地去討論的話題?!?/p>
對于昆德拉的小說創作,王宏圖如是評價:“如果從文學史的淵源來看,他本人最主要的文學資源,我想應該是18世紀的法國文學,比如狄德羅這些人。他對文學更看重的不是情感的慰藉,而是理性與智慧,所以他的視野是一個智者的視野。他有一種反諷的、清醒的解構意識,期望揭示生活中的不確定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