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負啟蒙:憶徐北文先生
比起徐先生經歷的坎坷,我們這代人走過的多是坦途。但人生總免不了磕絆,也有歧路徘徊的時候,手足無措,懷疑自己,困頓中常想起先生用粉筆在黑板上淡淡書寫《孟子》的場景。
責任編輯:劉小磊
山東學者徐北文(1924-2005)。
又到了高考時節。1980年代,高考是普通人家的孩子改變命運的不二法門。那年,我高中畢業了,托城市戶口的福,勉強算沒有落榜,被分配到教師進修學院中文班,結業去中學當語文老師。除了我們一個班是應屆生外,其他學員都是脫產培訓的民辦教師。學校只有一棟舊樓,教學、辦公、行政和黨務都在里面。
那座簡陋的學校有位了不起的老師——徐北文先生。他教中國古代文學,來上第一課,滿頭梳理整齊的灰發,穿著褐色西裝,打著領帶,是當時少見的裝束。他在講桌后坐下,點上一支煙,看看我們,然后站起來,拿一根粉筆在黑板上淡淡地寫下:“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保ň幷咦ⅲ赫Z出《孟子·滕文公上》)寫完,他轉身面對我們,用鄉土氣濃郁的濟南話說,這不是通行的斷句,但有助于理解本意。他好像看透了我們這些準落榜生的心思,用《孟子》的話勉勵我們自信自強。他又說,“你們成年了,現在要用自己的頭腦思考,去偽存真?!?/p>
徐先生講華夏先民的歌謠,那是中國文學的源頭。當時的教科書采用蘇聯的“文藝起源于勞動”說,文學理論課老師照本宣科。徐先生不贊同這種理論,認為正好相反,文學起源于休閑,至少是勞動之余的產物。我們充滿好奇,也充滿不解,心中隱隱掠過一絲叛逆的欣喜和驚恐。徐先生不講《楚辭》,讓一位大學剛畢業的助教代勞,他坐在講臺邊的椅子上跟我們一起聽。有次課下,我鼓足勇氣問他屈原的事。記得他說,在先秦典籍中看不到記載的痕跡。從他那里,我第一次聽到了胡適“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說法:如果沒有證據,最好存疑。
第二學期是魏晉文學。徐先生說,要理解傳統文人的精神世界和行為方式,一定要熟讀《世說新語》。他講嵇康、阮籍的詩文,也講他們的命運。多年以后,我讀到先生的《祭妹文》,了解了他更多的身世遭遇,方才領悟他在魏晉名士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