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公交停運背后:“油改電”是否操之過急?
在公交電動化的進程中,國家、地方和公交公司,都在支付公交“油改電”成本,但由于各地經濟發展狀況不同,過快過急推行全國公交電動化,可能會造成地方財力承壓、公交公司嚴重虧損等問題,進而影響民生。當然,“公交電動化”本身也是可以反思的,公交應該走哪一條能源使用與技術路線,最好還是尊重市場,讓市場來優勝劣汰,否則吃力不討好。
責任編輯:陳斌
近日,河北保定公交車多條線路停運的新聞引發關注。保定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回復稱,自2020年初新冠大流行發生以來,公交客運量驟降,公交運營收入不足正常經營的30%,經營資金異常緊張,以目前經營現狀,暫無力恢復包括18路在內的臨時停運線路。保定公交還特別提到,首批購置的純電動公交車動力電池已超出質保期限,存在安全隱患,被迫全部退出營運,公交運力安排受到了嚴重影響。
作為一個人口近千萬的城市,部分公交線路停運,必然給當地民眾出行生活帶來影響。而保定公交談到的純電動公交電池已超出質保期限等問題,則讓人關注到了公交電動化推廣所帶來的成本難題。
隨著政府對電動汽車產業的推動,公交電動化成為不少地方的發展趨勢。2020年9月,工信部等15部門提出,到2023年力爭全國公共領域累計推廣電動汽車100萬輛,公共領域車輛電動化比例顯著提高,城市電動化公交比例達到70%。
2015年,保定市政府出臺《關于加快電動汽車推廣應用的實施意見》,確定要在2015年實現超過2200輛的節能與電動汽車示范運行規模,其中市縣兩級公交車達到10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