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氣溫高到可以穿短袖,我們能在日常中做些什么?
你或許會發現,原來低碳離你的生活很近。
文|陳圓圓
8月3日,@央視網快看 的一條微博在這個炎熱的夏天火了。
北極已經可以穿短袖了!
這條微博的視頻里顯示,北極當時的氣溫可達到32.5攝氏度,覆蓋世界第一大島格陵蘭島的冰蓋也在加速融化。
央視新聞報道北極氣溫進一步升高 圖片來源:央視網視頻截圖
微博下面,許多網友紛紛留言:“感覺世界末日隨時都有可能來”“可怕。這個才應該是熱搜啊,應該是全世界的熱搜”。
炎熱也在國內刷屏,自今年6月全國多城市夏季氣溫屢破紀錄,不少人開始意識到,氣候變化對我們日常生活的影響正在可感知地發生?!按笞匀灰呀泴ι鷳B破壞展開行動了!”
在擔憂之外,也有公眾在網絡上呼吁各國要減少碳排放減緩全球變暖,更多人則在探討,為了應對氣候變化,我們做了什么,普通人還能做什么?
微博熱搜下的評論
氣候變化導致的全球變暖和極端天氣,源于人類進入工業社會以來持續制造的大量二氧化碳排放,其中,能源、交通、建筑、制造業等行業成為最大的排放源,根據清華大學牽頭的中國長期低碳發展戰略與轉型路徑研究課題組研究數據,2019年,整個交通領域碳排放占全國11.8%,而其中城市客運碳排放持續上升且增速較快。
在我們國家設計宏大的“雙碳”目標、促進全社會低碳轉型的背景之下,我們的普通居民,其實可以并已經在日常生活的一些方面開始了身體力行的低碳行動。
近期,我們策劃了一場關于低碳出行的實驗,找到四位來自北京、廣州、西安和沈陽的普通人,請他們來挑戰——在各自所在的城市低碳出行。我們還找到兩位低碳出行的堅持者,并和他們一起聊了聊,不同城市、不同個體面對低碳出行時的需求,以及我們可以做些什么幫助“拯救北極熊”“救救我們自己”這件事兒。
與他們聊過之后,你或許會發現,原來低碳離你的生活很近,很多不經意之間的選擇,其實就已經在踐行低碳,原來你也是那個低碳分子。
Q: 看到北極氣溫升高的新聞,你的第一反應是什么?
Vicky:看到這個消息,我的第一反應是恐慌,氣溫還會進一步升高嗎?人類未來會怎樣呢?
David:北極溫度升高已經是“舊聞”了。我沒去過北極,所以總感覺很抽象。但是這次看到北極的科學家都穿上短袖短褲了,那是我從沒想象過的畫面,很驚訝,但更擔憂。
circle:這個新聞讓我覺得這個世界正在崩壞。
路鳴:我看到網上好多人拿這件事情打趣,這其實并不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情。這是氣候變化更極端的證明。所以我當時有些生氣。
Eric:小時候在課本上學到的“全球變暖”現在越來越嚴重了。但看到科學家穿著短袖我覺得好滑稽。這種滑稽又讓我感受到現實的殘酷。我們的減排速度還得再快一些,個人可以從日常生活著手,比如低碳出行、無紙化辦公等等。
Q: 低碳出行說了這么多年,你在出行時會考慮低碳嗎?
Vicky:其實我本身出行也不算太高碳,平時上班坐地鐵,這對我來說是性價比最高的出行方式,我周圍的朋友也大多是選擇公共交通。我們并沒有說特意去為了低碳選擇這樣的出行方式。
Eric:我以前也在北京工作,大城市的通勤真的太極端了。但不管在一線城市還是在沈陽這類城市,我都希望能快速(如果能舒適的更好)到達我的目的地。所以可能平時在出行時對于低碳考慮的比較少。
呂小錦:我的出行最關注的是方便快捷,沒有特別考慮到低碳,對低碳也不是特別了解。
circle:我騎自行車上下班有2年了,騎到公司有16公里。我很想說我是為了低碳環保選擇騎車,后來我摸著良心想了想,其實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是疫情以及身體健康的需要。但是我買完自行車后,每天面臨選擇是騎車還是打車上班時,我都會因為低碳環保選擇騎車。我也愿意為了低碳環保跟朋友分享我的騎行經歷。
David:低碳出行這個話題確實已經說了很多年了。但是對我個人來說,我外出選擇交通工具或出行方式時,最關注的還是出行的舒適度,其次是效率和便捷,所以我更多選擇開車。
路鳴:我也經常騎行上班,不騎車大多會坐地鐵。我騎行一開始是為了減肥,后來騎多了我覺得這是一種很酷的生活方式,還能跟朋友炫耀。
Q: 你覺得在你的城市,低碳出行難嗎?低碳出行對你生活的影響大嗎?
David:我覺得北京要完全低碳出行,對我來說還是挺難的,因為我日常工作需要出席很多商業活動,但是北京市真的太大了,兩個目的地之間有時候相隔蠻遠的,特別是公共交通要換乘,不便利也不舒適。當然這種感覺也可能與我對換乘路線還不熟悉有關。
但我還是愿意繼續嘗試低碳出行并且有可能做到的。在一些不著急或不那么重要的活動中,我可以減少開車。
呂小錦:我覺得對我來說不難??!我每天要外出大多是要接送孩子、買菜或者需要在附近辦的其他事情。因為路程不太遠,所以對我來說,騎電動(自行車)是最方便快捷的。但這種方式比較低碳也是最近參加了低碳出行實驗我才了解到的。去遠一點的地方選擇公交或地鐵都挺不錯。
Vicky:我覺得低碳出行其實并不難,一線城市的公共交通已經很完善了。存在的難點在于線路還是不夠豐富,以及接駁的問題。我也想過買電動(自行)車或者騎自行車接駁,但是后來發現要么地鐵站附近沒有地方放車輛,要么就根本找不到共享單車。
Eric:沈陽冬天下雪的話,坐公共交通很不便捷。今年夏天又很反常的下了一個多月的雨,更何況我周末還喜歡帶著寵物去郊區,不開車的話確實沒那么方便。而且,現在公共交通基礎設施還有很大發展空間,這些都會影響我選擇出行方式。
circle:我覺得在北京低碳出行是有些難的,難點還挺多。在這里大部分人的出行距離都挺長,地鐵站的換乘也不是很方便,接駁距離也比較長。如果地鐵換乘在兩次以上,我就更愿意騎車。但騎車也有問題,很多非機動車道被汽車占據了,電動(自行)車自行車逆行的情況也很多,在安全上還是有所欠缺。
路鳴:我覺得沒那么難吧,可能這個問題個體之間的差異也比較大。但就我而言,上海的公共交通還是比較發達的,新能源汽車的技術也在進步,城市的騎行道也在增加,我覺得可選擇的方式還是挺多的。
Q: 那你為什么堅持選擇低碳出行?
circle:其實騎行給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改變。騎行的過程很愉快,這是我每天難得的擺脫電腦、接觸戶外的新鮮空氣的兩個小時,上班都變得快樂很多。我還能在路上觀察到以前沒注意到的騎行細節,這對我的專業工作有幫助。不過我還是會擔心路上的安全。
路鳴:我喜歡在地鐵里看書,那種車廂營造的氛圍讓我更容易集中精神。我也喜歡騎車,很健康也很時髦。騎車還有額外的收獲,那就是春秋季節沿路的風景,以及鍛煉帶來的更高工作效率。
Q: 整個低碳出行實驗,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David:那必然是地鐵轉公交時的換乘。三十多度的高溫,我出了地鐵要走一段路才能找到公交站,又熱又累。
呂小錦:我印象最深的是乘坐公交和地鐵,現在的交通網絡真的很發達,環境也很舒適。以前我總以為公交車等的時間長,地鐵要倒車很麻煩,但現在覺得,人不多的時候,公共交通也挺舒適。
Eric:我此前對沈陽的公共交通情況不是特別了解,這次體驗了地鐵和輕軌,周末的時候人不多,新的線路也在建設,整體的感受比我預期的要好很多。
Vicky:印象最深的當然是最后的減排數據。之前我對碳排放沒有概念,但沒想到開車和公共交通的碳排放會相差這么多,這讓我覺得,我選擇低碳的出行方式更加有意義了。
Q: 結合最近極端的高溫天氣,和前期參與的低碳出行實驗,你有什么新的想法和收獲嗎?
David:這次的低碳出行實驗讓我切實注意到低碳這件事情。特別是我那幾天的減碳數據給我很直觀的感受——原來有那么兩三天不開車,比植樹造林減少的碳排放更高效。
但低碳出行政府也需要做更多的工作,比如提高公共交通的便利性和舒適度,特別是換乘方面。如果這些都提升了,我相信大家也會愿意更多選擇低碳出行。
Vicky:現在極端的氣候環境已經在告訴我我們低碳生活低碳出行迫在眉睫,我相信未來會有更多人會選擇相對更低碳的生活方式。
Eric:我確實有很多的收獲。這次實驗的體驗有好也有不好,但讓我有了未來繼續去嘗試低碳出行的想法,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低碳。當然,我也不會局限在出行方面,垃圾分類、日常消費都可以更多地采取低碳的方式。未來,讓低碳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Q: 如果人們發出呼吁“保護北極,遏制全球變暖”,你會主動選擇在生活上做出什么改變嗎?
呂小錦:我覺得北極變暖是一件非??膳碌氖虑?。如果這件事情是真的,我想我會主動選擇繼續堅持低碳出行,也愿意從日常生活中更多的地方減碳,希望能做出一點貢獻。
Vicky:首先是未來會更多選擇低碳環保的出行方式,其次在生活消費上,更多使用環保用品。
路鳴:我會選擇少點或者盡可能不點外賣,現在每次看到過度的外賣包裝盒都覺得很罪過。我自己夏天開空調都會開到26度以上,之后我也會勸家里人這么做。如果未來買車,我想我會更多考慮新能源汽車,當然希望到時候這方面的技術有更高的提升。
Eric:我想大家首先要從心態上轉變,我們往往會覺得個體行動影響不了大局,但只有每個人從心態和行動上做出了改變,才會有一個群體性的改變。對我而言,我會在出行上做出更多低碳的選擇,比如用共享單車,公共交通,或者用新能源汽車等等。
衣食住行,自古便是生活四大要事。得益于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完善,從出行數據、各類調研以及這次受訪的志愿者實際行動看來,我們城市居民中的大多數都已經在踐行低碳出行。盡管不少人是“無心插柳”,但這也值得我們的公眾為自己的低碳貢獻而鼓掌、驕傲。
不是每個人都能像circle或路鳴一樣,堅持騎車十幾公里上下班。但我們身邊一定有許多人如寶媽呂小錦一樣,在安全、效率與低碳中找到了平衡。這次志愿者們的選擇和實踐給了我們不少啟示。作為個人,適當地關心我們的地球,培養我們的“低碳覺知”,在出行,或更多其他的生活方式里,增加自己的低碳行為的頻率,或者提高一段長距離出行中低碳方式的比例,也許并不難。
當然,在路上,人們依舊關心安全、時間、便捷,但也越來越在意舒適、靈活性和對老、小等弱勢群體的照顧等。更多讓人“不經意而為之”的公眾低碳出行,需要更高質量的、能更好滿足公眾多樣化需求的低碳出行環境及服務的供應及提升。
當大城市的公共交通換乘變得更加便捷、舒適、老少咸宜,中小城市的公共交通網絡變得更加緊密,城市的騎行道、人行道變得更加順暢、安全,“最后一公里”不再成為壓垮低碳出行的“最后一根稻草”,公眾的低碳出行也就有了更多優質的選擇。
點擊視頻可觀看Vicky等四人的低碳出行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