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地主”承包土地十年:“掙的錢全投進去了”
盡管被人戲稱為“地主”和“地主婆”,但在農忙時,劉水波夫婦干的活一點不比工人少。2023年麥收那幾天,劉水波平均每天睡眠不足3小時,喉嚨也啞了,吃了幾天藥。
由于投資太大,作為眾人口中的“地主”,劉水波更像一位“佃農”,除了支付地租,還得償還累積多年的債務。
有些自然災害防不勝防。劉水波認為,假如2022年種了優質麥,畝產也像同學那樣僅400斤的話,自己這一下就完了。
父親劉芬方仍對包地充滿信心。他打算5年之后讓孫子“接班”,并在下一輪土地流轉中將全村的地都包下來,這是他年輕時就有的夢想。
責任編輯:何海寧
2023年6月9日是小麥“開鐮”第一天。作為當地有名的農場主,除了媒體記者采訪,劉水波(持旗者)還迎來一批參觀者,他這天特意換上黑西褲和白襯衣。
2023年6月10日下午,劉水波看完天氣預報,決定連夜搶收小麥?!巴砩舷掠?,下了雨(小麥每斤要)少賣一毛錢?!彼麑鹤觿⒆详栒f。
這是劉水波本季割麥子的第二天。對這個承包1400余畝地的“地主”而言,麥收季如同打仗,在這短短十幾天里,他既要迅速收完小麥,又得及時種上玉米,并盡快進行灌溉。一招不慎,就可能全盤皆輸。
今年還算幸運,除了灌溉遲了幾天,其他環節均正常完成。不過,收完小麥后劉水波一算,發現平均畝產只有1070斤,比2022年整整少了一百斤。
這遠低于他的預期。實際上,就在收割第一天接受當地媒體采訪時,劉水波還說一畝地能收1200斤。
除了產量下降,小麥價格也被“打回原形”。2022年,一向較為穩定的小麥價格飆升,由往年的每斤一塊二三漲到一塊五六,創下歷史新高。然而好景不長,春節過后,小麥價格一路下跌,恢復到原來水平。價格和產量均下降,小麥收入要比上年少50萬元。
上世紀五十年代完成土地改革后,作為階級的“地主”已不復存在。不過,近十年來,隨著土地流轉的推進,褪去階級色彩的“地主”,成了村民調侃種糧大戶的新稱謂。但在連續三年的好光景之后,隨著種地成本上升,收入下降,劉水波2023年開始面臨其成為“地主”以來的嚴峻考驗。
交地租的“地主”
劉水波事后總結,認為造成小麥減產的主因,是5月份灌漿期的那場雨,由于雨水時間較長,影響了小麥授粉,導致看著長勢很好,但打不出產量。
事實上,在全鎮298個種糧大戶中,畝產過千已經是很不錯的收成。劉水波家三公里外的一位初中同學,種的是一款“優質麥”,往年畝產均能過千,2023年受了凍害,平均畝產只有400斤。
劉水波算過,就他的投入情況而言,按當季小麥的地租(按500斤小麥、每斤1.45元計算),畝產1000斤以上才能保本。
48歲的劉水波是山東省鄒平市明集鎮解家村人,明集鎮地處華北平原南部,轄區內土地由黃河下游泥沙沖積而成,大都成方成塊,適合機械化種植。
從2014年開始,劉水波以每畝地700元/年的租金,從別人手里轉包了本村470畝地,2023年剛好是他包地的第10年。
包地是父親劉芬方的主意。當年他從廣播里聽到消息:中央要搞“土地流轉”,便認定包地是一條正路。此前,劉水波先后做過小麥秸稈和棉花種子生意,由于收購廠家先后倒閉,正面臨新的職業選擇。
劉芬方用三輪車將玩累了的拉布拉多犬“歡歡”拉回家。
如今,劉水波已經認同父親當年的理念:“農業這一塊還行。這個行業絕對不會淘汰,關鍵是自己得操作好了,管理很關鍵。得出產量,沒產量門也沒有?!?/p>
700元一畝的地租,在當時算是比較高的。劉水波那時包的470畝地,最多時分屬32戶人家,穿插在村里各個地塊中,種起來十分麻煩。10年來,劉水波一直堅持輪作小麥和玉米,在包地之初,已基本實現機械化。
2017年秋,在劉水波自行包地3年后,明集鎮全面推行土地流轉改革:以村民自愿為前提,將全村土地“整建制”流轉給少數種糧大戶,這些種糧大戶后來逐漸發展為中國北方地區第一批農場主。
據時任解家村黨支部書記崔丙江介紹,當年推行土地流轉時未遇到太多阻力,“開了個村民大會,(我在會上說,)你出去打工一天(掙)一百多,地里才弄多少錢?”
開完會,全村只剩下十來戶不同意?!拔因T自行車轉了一圈,都行了?!贝薇f。在他看來,反對者并非真想種地,而是想多爭取一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