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蘭·昆德拉的文學遺產是什么?
“一個好的作家,不僅是用故事激起一時的共鳴或感動?!?br />
語言的多樣性給米蘭·昆德拉提供了另一種可能——因為即使用法語寫作,他思考的仍是他的精神家園問題,只是用另一種書寫方式對人的存在展開思考?!皩嶋H上到最后,他還一直希望自己用捷克文來翻譯他的作品,再回到他的故土?!?/blockquote>責任編輯:李慕琰
1984年,法國巴黎,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
米蘭·昆德拉的死訊傳來,翻譯家許鈞并不意外。21世紀初,由許鈞翻譯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出版,中國讀者對它的閱讀熱情至今不衰。許鈞覺得,無論肉身存在與否,米蘭·昆德拉打開的文學世界永遠存在。
7月12日,作家米蘭·昆德拉因長期患病去世,享年94歲。生前,他和妻子薇拉居住在巴黎,過著離群索居的生活。上一次被外界廣泛關注,還是2019年,捷克共和國宣布恢復昆德拉夫婦的公民身份。
很長一段時間里,昆德拉被視為少有的尚活在人世的20世紀重要作家?,F在,他的長壽劃上了休止符。世界各主要媒體對昆德拉去世刊發了報道,《紐約時報》稱昆德拉為“全球文學明星”,BBC則認為他是過去幾十年歐洲文學“最大的人物之一”。
1929年4月1日,米蘭·昆德拉出生在捷克斯洛伐克。這個成立于1918年的國家,在1992年一分為二,變成捷克和斯洛伐克。米蘭·昆德拉的個人命運同20世紀風云詭譎的世界歷史交織纏繞。1975年,他流亡到法國,6年后加入法國國籍。人生后半程,他告別母語,開始學習法語寫作,稱呼自己是法國作家。
身為世界級作家,從1967年出版第一部小說《玩笑》,到2002年出版最后一部小說《慶祝無意義》,昆德拉一生創作過16部作品,包括10部長篇小說、1部短篇小說、4部戲劇及諸多散文詩歌?!恫荒艹惺艿纳p》在1984年出版后即獲成功,多年來被譯作二十多種語言出版。他以用幽默、諷刺消解宏大與沉重著稱,擅長哲學思辨。
在誕生過卡夫卡、赫拉巴爾的捷克,昆德拉一度是一個消失的名字。他在西方世界大獲成功,2020年獲得卡夫卡文學獎,卻深居淺出,遠離公眾和媒體。法國小說家奧爾加·卡萊爾(Olga Carlisle)曾評價昆德拉向西方讀者提供了極富吸引力的東歐洞察,認為他之于捷克的意義,正如加西亞·馬爾克斯之于拉丁美洲、索爾仁尼琴之于蘇聯。
在中國,昆德拉的作品有近四十年的譯介史。自1980年代中期以降,在幾代中國青年中都出現過“昆德拉熱”。中國最早的昆德拉譯者之一、學者景凱旋驚嘆,“一個中歐小國的作家,受到如此長期的關注、談論,似乎已經超出了文學的范圍?!?/p>
許鈞對昆德拉的閱讀有三十多年了,“就像一位老朋友”。他是浙江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另一部代表譯著,是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談及昆德拉的文學遺產,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