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部總工劉炳江:空氣質量從量變到質變的拐點尚未出現
將以更多確定性的污染物減排量來沖抵排放增加和氣象條件多變等不確定性的影響,努力實現“2025年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的目標。
生態環境部會同有關部門制定了《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計劃》,將于近期上報。
生態環境部已經組織技術力量開展空氣質量基準研究,為啟動環境空氣質量標準研究打好基礎。
責任編輯:汪韜
2023年7月17日,上海迎來藍天白云“水晶天”,外灘景區天空云卷云舒。
2023年,空氣質量有所反彈。
開年以來,受擴散條件不利、沙塵天氣同比增多和春節期間煙花爆竹燃放影響,我國出現近三年來持續時間最長、影響范圍最廣、污染程度最重的跨年重污染過程。
截至6月底,全國PM2.5平均濃度同比上升6.2%,重污染天數比例同比上升1.4個百分點。
生態環境部總工程師、大氣環境司司長劉炳江在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時表示,重污染天氣是當前影響公眾藍天獲得感的主要因素。雖然我國重污染天數較2013年已大幅減少,但目前空氣質量改善成果還不夠穩固,由量變到質變的拐點尚未出現,整體仍未擺脫氣象條件影響。
劉炳江稱,將以更多確定性的污染物減排量來沖抵排放增加和氣象條件多變等不確定性的影響,努力實現“2025年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的目標。
回望過去十年,我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全面治理PM2.5污染的發展中國家,從《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大氣十條”),到《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兩個國家級行動計劃引領著空氣質量的改善。劉炳江透露,第三個國家級大氣污染治理行動計劃,即《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計劃》將于近期上報。
生態環境部總工劉炳江
PM2.5濃度下降目標曾遇爭議
南方周末:十年前,“大氣十條”出臺,首次對重點區域省份設定PM2.5濃度下降目標,提出北京市在2017年PM2.5平均濃度要降至60微克/立方米左右。你曾說,“大氣十條”的制定過程,是多年來調研耗時最長、爭論最激烈也是修改得最多的一次,爭議最大的是什么,如何達成了共識?
劉炳江:PM2.5濃度下降目標曾是爭議最大的一項。各地均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