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高論(090312)
有的官員潛意識里還真把兩會當成了橡皮圖章。身份錯位只是表象,更深刻的恐怕是我們的官員更看重的是行政權力,而非代表人民議政的權力,它多少折射了民意在中國國家權力架構中的尷尬。
責任編輯:史哲
評審:周虎城 青巖 網易評論
No.1 警惕中國式金融危機
《南方都市報》,3月10日,作者:吳向宏
(原文摘錄)中國的金融體系和某些發達國家如美國的有很大區別。那就是中國的金融體系高度受控,甚至是依附于政府。
比如,中國作為一個高度國際化的經濟體,外貿依存度高達70%-80%,按常理應當會和國際金融環境非常緊密的聯動才對,但為什么就能巋然不動呢?原因就在于中國通過政府對利率、匯率等主要金融變量的嚴格控制,通過對資金跨境流動的嚴格管制,人為地擋住了金融海嘯。形象地說,中國政府就像抗災前線的戰士一樣,親自跳下水,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背后的國內金融機構。因此,中國政府自身實際上承受了巨大的壓力。
比較中美的做法,美國是讓金融體系盡可能獨立于政府,市場化運作,但是出了大問題之后,政府還是不得不出來收拾殘局。代價不小。中國呢,政府成為擔負無限責任的埋單者,這樣固然可以大大提高金融體系抵抗沖擊的能力,但也有一個巨大的隱患——假若中國這種體系出了問題,那就連個收拾殘局的人都沒有了。
因此,中國的金融問題和財政問題是直接關聯的。只要中國的財政還能健康穩定下去,金融體系就一定能穩住。反過來說,假若發生中國式金融危機,就不會像西方國家那樣,表現為“純粹金融”的危機,而會表現為財政和金融體系互相拖累的一種惡性困境。
【推薦理由】有一句話,叫作透過現象看本質。本文顯然是對此前有政府高官聲言“中國不存在金融危機”所做的一個注腳。別人的危機和我們的危機并不是一樣的危機。我們不能因此只看見別人的短處,忽略別人的長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