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廣繡:農耕文明與嶺南佳果的情詩 | 非遺農韻
“一千多年前,中國就擁有自己的奢侈品和潮品了,只是缺少響亮的奢侈品牌?!?/span>荔枝花開的季節,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廣繡代表性傳承人譚展鵬在位于廣州花地灣的工作室里,向記者展示著一件件代表中國手工刺繡最高水平的作品。
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廣繡代表性傳承人譚展鵬。
《荔香濃》、《掛綠蟬鳴》、《吉荔圖》、《紅荔鸚鵡》、《羊城荔香圖》……對于廣繡的創作者來說,嶺南荔枝是當之無愧的繆斯。“廣東人都愛講好意頭,荔枝色澤紅火,又有鮮明的嶺南代表寓意,所以我們都愛用荔枝取材?!?/span>譚展鵬告訴記者。
一針一線,仿若指尖魔法。即使親眼看到如此逼真的荔枝作品,也有數個瞬間讓記者疑惑頓生:這是刺繡還是照片?“像,就對了!”譚展鵬說,一代又一代的廣繡手藝人,為了追求繡品與荔枝實物高度相似,幾十年來仍在孜孜不倦地升級刺工繡法。
“所以荔枝也是廣繡技藝迭代的原因之一?”記者提問。
“哈哈,也可以這么說!”譚展鵬爽朗一笑。
以畫入繡
讓荔枝猶如裸眼3D
“少年游俠好經過,渾身裝束皆綺羅”,唐代文豪李白筆下的紈绔子弟,以身穿綾羅綢緞為主要特征。自古以來,絲織繡品是主人身份地位的證明,歷史學家甚至能從中辨出帝王將相、官宦商賈。
廣繡,代表著中國頂級的手工刺繡水平,與蘇繡、湘繡、蜀繡并稱中國“四大名繡”。作為廣府地區的傳統刺繡工藝,廣繡構圖飽滿,繁而不亂,裝飾性強,色彩鮮艷,堪稱中國頂級奢侈品。唐代蘇鶚編撰的《杜陽雜編》中形容廣繡“工巧無比,能于尺絹繡《法華經》七卷”;清末文人描述其“鋪針細于毫芒,下筆不忘規矩,成品花紋自然工整”。
然而,與很多傳統手工藝發展境況類似,廣繡也一度面臨失傳危機。近幾十年來,搶救、保護、創新和發展廣繡,與一位傳承人分不開,那就是譚展鵬的老師,也是譚展鵬的母親——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粵繡(廣繡)代表性傳承人陳少芳。
1958年,陳少芳考入廣州美術學院,師從關山月、黎雄才等嶺南畫派名家,精心鉆研國畫。畢業后,她被分配到廣州工藝美術研究所從事廣繡設計工作,卻因“理念太新”與當時的繡工無法配合。
嶺南畫派主張創新、寫實、博取諸家所長的精神,在學生陳少芳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拔夷赣H是繪畫專業出身,繡工沒學過畫,理解不了她設計的東西。因此她決定自己拿起針線,大膽革新傳統,在刺繡中融入繪畫元素?!弊T展鵬介紹,陳少芳融合中西技藝,吸納西洋畫等眾多現代藝術的色彩構成理論,形成一套獨特的“絲線色彩構成法”。
以畫入繡,讓繡品與實物的相似度大幅躍升。在陳少芳的手中,上千種絲線仿若調色板一般變幻無窮。傳統的刺繡是平面的,黑是黑、紅是紅;但陳氏廣繡卻能讓黑線像水墨畫一樣“墨分五彩”,讓一根紅線做出“赤朱丹彤”的深淺層次。
“最簡單的理解,就是讓廣繡更擅長以平面表現空間,使繡出來的荔枝更像荔枝?!弊T展鵬向記者解釋,以前繡出來的荔枝只是平面上的圖像,技藝升級之后,繡出來的荔枝有前后遠近、虛實層次,就算觀者近距離看,都可以感受到荔枝外殼上凹凸的真實質感。難怪有人看了廣繡荔枝,驚嘆這是“裸眼3D”的效果。
荔枝刺繡
讓廣繡獨步“繡林”
長期以來,荔枝都是藝術家的寵兒,詩畫繡雕與荔枝相關的創作不勝枚舉。根植于嶺南大地上的廣繡,更是精于運用獨特的工藝美感,向世人展現嶺南荔枝的文化內涵。為了更好地用針線表現荔枝的特點,一代又一代的廣繡工匠作出了許多嘗試與探索。
廣繡的針法豐富細致,繁復多變,施針帶線講究“光、亮、齊、密、凈、勻”,運用不同的針法,能讓荔枝外殼紋路看起來清晰、有層次,光影效果讓荔枝看起來更生動自然,有著旺盛的生命力。
“留水路”是廣繡的傳統技法,指每一個相鄰的刺繡面積間,在起針和落針之間留出0.5毫米左右的等距離,形成鏤空的線條,這讓廣繡在表現荔枝等講究質感的花鳥魚蟲題材上更為出色。
“廣繡最有特點的工藝技法就是留水路,是廣繡區分于其他繡種的明顯標志。”譚展鵬告訴記者,留水路的技法優點在于突出前后層次,讓繡面上的主體形象更加醒目、更有立體感,“看到繡品留了水路,我們就知道這是廣繡技法,而這也是每一顆廣繡荔枝都栩栩如生的秘訣之一?!?/p>
在構圖上,廣繡細致繁密、飽滿緊湊,采用多種針法交錯穿插,絨線重疊施繡,呈現荔枝綴滿枝頭,顆顆紅亮誘人的景象。在綠葉的映襯下,火紅荔枝顯得更加耀眼奪目,一派碩果累累的嶺南景色躍然錦上。
“廣東人愛講意頭,水路通了,意味著財路也暢通了?!弊T展鵬說,獨特的題材、獨特的留水路,使荔枝刺繡獨步于四大名繡,“廣繡荔枝集嶺南佳果、手工刺繡、嶺南文化之大成,在藝術品收藏界廣受歡迎?!?/span>
在傳統廣繡的基礎上,陳少芳大膽獨創“絲線色彩構成法”,賦予了廣繡更多色彩層次上的表現空間,也讓一度面臨“人亡藝絕”的廣繡重獲新生。1982年,陳少芳名作《晨曦》榮獲“全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金杯獎,奠定了廣繡為中國“四大名繡”之一的重要地位;其前后花費10年時間設計創作的長卷作品《嶺南錦繡》,被關山月譽為“廣繡的世紀之作”。
2006年,廣繡被認定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廣繡傳承人陳少芳一家更是一門三杰——陳少芳本人為第一批國家級廣繡代表性傳承人,其子譚展鵬為廣東省廣繡代表性傳承人,兒媳黃敏健為荔灣區廣繡代表性傳承人。
傳統文明
在時代發展中重生
“刺繡藝術,是華夏農耕文明的標志性創造之一?!弊T展鵬如此評價。從華夏農耕文明衍生而來的藝術形態,又對中國特色農產品進行了再造的藝術表達。
刺繡是中國優秀的民族傳統工藝之一,作為世界上發現與使用蠶絲最早的國家,中國人在四五千年前就已經開始養蠶、繅絲了。
荔枝原產于中國,連外語名字lychee都來源于中文發音。廣東擁有世界上最古老和最新的荔枝品種品類,供應著全球三分之一的荔枝產量。2020年,廣東嶺南荔枝種植系統(增城、東莞、茂名)入選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錄。
農耕文明形成了中國人獨特的建構精神世界和審美創造方式,成為中國傳統藝術創作的靈感源頭。荔枝廣繡,正是在集中國農耕文明與傳統藝術表達于大成的經典代表,并深深地影響了全球紡織工藝技術。
“千年商都”廣州是海上絲綢之路南海航線的起點。清朝時期,大量廣繡工藝品從廣州銷往西方,被稱為“中國給西方的禮物”。由于運輸途中經菲律賓馬尼拉港中轉,因此在西方國家,廣繡繡制的披肩被稱為“馬尼拉大披肩”。
事實上,馬尼拉大披肩都是廣州制造,西班牙刺繡大師瑪麗亞·何塞·桑切斯·埃斯皮納爾曾經向媒體展示家族收藏的古老大披肩刺繡樣板圖紙,上面正印有“CANTON(廣州)”和洋行的中文名字。
在當時,這些出口的“中國奢侈品”有多貴呢?《粵海關志》載,第一艘來華的美國商船中國皇后號船長格林購買了兩件廣繡繡品,共花費68美元,而當時西方人買一把象牙扇的平均價格只有1美元。
時至今日,荔枝廣繡成為了城市旅游、商務交往、政務禮儀、國際訪問的高端佳品,也是廣府文化傳播與推廣的重要載體。目前,譚展鵬和黃敏健接過了86歲高齡的陳少芳的衣缽,將全部心血投入到廣繡的傳承與發展當中。
“廣繡創作必須與市場需求相結合,才能繼續煥發生機?!庇米T展鵬的話來說,就是要將廣繡重新放回社會的供求鏈上。于是,他把荔枝繡上了更多衍生場景上,包括時尚服飾、室內軟裝、各種潮流配飾等。
2020年疫情期間,譚展鵬大膽設計了很多“小玩意兒”:例如將香云紗、中藥與刺繡元素結合的抗疫香囊,深受市民喜愛;幾款融入了粵劇元素的手機袋,制作精巧、極具特色。此外,譚展鵬還與時尚品牌跨界合作,推出了廣繡系列的珠寶產品。
“傳統融入到時尚里不斷更新,才能永遠活下去?!闭珀惿俜家恢币詠硭值睦砟?,不管是哪一種文明,傳承都不是對固有的堅持,而是在理解傳統的基礎上,找到正確的方式,被時代認同,并將其發展下去。
【來源】南方農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