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立鵬:預防自殺,傾聽比解決問題更重要
對于自殺這個全球最主要的非正常的死因之一,我們依然缺乏足夠的科學認識,相應的公共衛生對策也亟待完善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
發自:上海
責任編輯:李屾淼
每年,全球超過70萬人死于自殺。
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2019年全球自殺狀況”(Suicide Worldwide in 2019)報告中的數據顯示,自殺仍是全球主要死因之一。每年,死于自殺的人多于艾滋病毒、瘧疾或乳腺癌、戰爭和他殺。
關于自殺,常見這樣一些誤解:它無法預防;談論自殺的人完全不想自殺;有過自殺經歷的人不會再次自殺;所有的自殺者都有精神??;與抑郁情緒的人談論自殺會導致他們產生這個念頭……研究自殺的學者費立鵬(Michael Robert Phillips)一一否認了這些觀點,“自殺的人其實既想死又想活,他們決定自殺前往往沒有任何征兆;自殺未遂者是最高危的群體;大多數自殺源于突發的創傷事件,越擔心有抑郁情緒的人自殺,越應該和他們談談?!?/p>
費立鵬,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精神衛生中心危機干預研究室主任,研究自殺問題三十余年。1970年代,他作為留學生首次來到中國,在湖北一所醫院的急診室里,他聽了許多自殺未遂者的故事,從中感受到了另一個視角的中國社會與文化。從醫學院畢業后,他又讀了人類學,嘗試從不同維度理解自殺。
費立鵬
1990年,國家衛生部首次公布全國的自殺數據?;谶@一數據和不同樣本,2002年,費立鵬與李獻云等人在《柳葉刀》發表文章公布他們的發現,“估計中國平均年自殺率為23/10萬,每年自殺死亡人數為28.7萬。在中國,自殺死亡占全部死亡人數的3.6%,是第五大死因?!边@篇文章成為后來許多自殺研究的數據基礎。
與西方男性自殺率高于女性、城市自殺率高于農村的特點不同,中國的自殺狀況有其特殊性——農村的自殺率是城市的3倍,農村年輕女性的自殺率高于男性。
費立鵬曾與中國疾控中心合作,對全國自殺者展開一項心理剖析,他們通過訪問近九百名自殺者的家人和朋友分析人們為什么自殺,探尋預防自殺的方法。他們發現,1/3的自殺死亡者沒有精神障礙,屬于沖動自殺。急診室中自殺未遂的人群中,1/2的人沒有精神障礙。讓費立鵬印象很深的一個極端案例是,一位家庭和睦的農村婦女在公共場所放屁被發現而自覺顏面盡失,回家后服農藥尋了短見。
1990年至今,中國的自殺率顯著下降,從22/10萬左右降至7/10萬-8/10萬,是全球自殺率下降最快的國家。費立鵬指出,“我們希望自殺下降的原因是自殺干預起了作用,但其實不是,這一結果主要來自經濟發展和城鎮化的發展?!?/p>
這一結論的依據是什么?精神病與抑郁情緒的關系是什么?自殺率最高的群體是哪類人?面對親友釋放的自殺信號,我們應該怎么做?對于這些問題,《南方人物周刊》與費立鵬展開了對談: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趙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