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錢!分錢!
這是一個“找錢”的大會,也是一個“分錢”的大會——預算資金的流向表達著這個國家對未來最為真實的打算。
責任編輯:肖華 助理編輯 溫翠玲
預算是一份政策聲明,去除了任何面具。國庫的資金隨著預算的賬目流入國家的軀體,而資金的流向表達著這個國家對未來最為真實的打算。
在這個有著13億龐大人口的國度,納稅人將他們的信任隨著每年數萬億的稅收一起交付政府,希冀自己的勤奮努力與政府的良好治理能使一個大國崛起,同時為人民帶來更多的福祉。
預算草案因此與每一個公民息息相關。尤其是在如此動蕩的全球經濟形勢之中,每個城市、每個部門、每個群體、每個個人,都在關注它將給自己帶來怎樣的改變。
它如何出臺?歷時十月的編制與審議的關鍵環節在哪里?
“兩會”的審議現場,中國人民的三千代表如何審議?
預算報告枯燥的數字背后發生過怎樣活生生的博弈?保與壓之間又透露著怎樣的奧妙?
本期報道將帶你走進兩會現場,與那些代表你的人們一起打開新一年的這本“國賬”。
你會發現:
新一年的預算報告依然保持著向前的姿勢。盡管預算案本身依然不見 “廬山真面目”,但說明這個預算案的預算報告卻更為細致,也更容易讀懂;而向人大提交預算報告的中央部門新增了44個,越來越多的中央部門公開了賬本接受監督。
新增加的預算支出大幅向民生傾斜。比如,在人大代表們的“詢問”下,全國財政支出預算里安排的安居保障性住房比去年增加446億,增幅達到299.6%。
但是比新增支出的數額更為隱秘的,是預算支出的結構。衡量公共財政水平高低最重要的指標,就是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三塊民生方向的支出占總支出 的比重。盡管國家今年打算在三大塊上花的錢比去年實際花的錢增加了20%以上,但這三塊加起來占今年全國財政支出預算總額的比重,僅比去年提高了0.9個 百分點。
即使在連續幾年保持兩位數增幅后,這三大支出今年也只占到GDP的7.1%(按今年GDP增長8%計算)——這個數字在發達國家普遍是15%到30%之間。
所以,以公共財政的標準來衡量,縱向比,我們進步巨大,橫向比,我們差距巨大。取萬民之財,辦萬民之事,從政府到人大政協,都任重而道遠。
如廣東人大代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