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與乾隆帝的僭主心態:在大航海時代打壓華人
華人作為最早開拓南洋和中南半島的族群,如今在這些區域的政治影響力,與華人在此活動的時間、規模和貢獻大不相符,有僭主之實而無僭主之名的明清兩代君主在大航海時代中的心態變化,以及對海外開拓史的重大影響,是一段令人扼腕的歷史。
責任編輯:陳斌
“僭主”這個政治學概念,對中國的讀者來說是一個陌生的名詞。說它陌生,是因為僭主和僭主政治都是古希臘城邦政治特有的產物,在中國古代很難找到相同或類似的例子。
亞里士多德根據古希臘諸城邦的政治體制和結構特點,將城邦的政體分為兩型六種,其中君主制、貴族制和共和制是正常政體,而僭主制、寡頭制和平民制則是變態政體。平民制是共和制的變態政體,而僭主制則是君主制的產物。
在漢語中“僭”有以下犯上的意思,“僭主”這一翻譯精準反映了Tyrannos的本意,即“不合法的王”,他們本是城邦中具有實力和野心的強人,在特殊環境(如城邦內亂、外敵入侵)中趁勢崛起,利用權術和暴力廢黜或推翻了原來的君主,成為了事實上的統治者,斡旋于兩個對立的階層之中,依靠陰謀、權術和雇傭兵背書的暴力,在一個充滿無法消弭敵意的政治環境中小心翼翼地維持著自己的統治。
因為他們在所統治的蕞爾小邦無力建立一套諸如宏大的宮殿、輝煌的神廟、威嚴的儀仗等政治景觀,也無法培養一個完全臣服于自己的僧侶階層和知識分子團體,所以他既不能把自己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