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元卿讀《劉景晨年譜》丨劉景晨的出走與還鄉
作為地方知識精英,劉景晨的沉浮進退已不只是個人經歷和地方事件,而是一代知識人共有的生命年輪。不是每個地方知識人的出走與還鄉,都具有劉景晨那樣的意義。
責任編輯:劉小磊
晚年劉景晨(1881-1960)。
劉景晨(1881-1960),浙江溫州人,民國時期先后擔任國會眾議院議員、永嘉縣志纂修處總纂等職。1949年后擔任溫州市文管會主任、浙江省文史研究館館員、溫州市政協副主席。他雖被浙江省委統戰部譽為“浙江知名的耆宿”,但在盧禮陽《劉景晨年譜》(黃山書社,2023)問世前,溫州本地人對其生平的了解也不深入。盧禮陽是較早關注劉景晨的學者,他花了二十年的功夫搜集整理劉景晨生平史料,終于編寫成這部內容翔實的《劉景晨年譜》。通讀《年譜》后,我覺得盧禮陽是用扎實的史料來告訴讀者:劉景晨并不只是浙江的耆宿、溫州的鄉賢,他雖出身于“地方”,成事于“地方”,主要影響在“地方”,但其畢生的經歷和做人的風骨卻有普世的意義。
這里所說的“地方”,不是帝制時代與“中央”相對的“地方”,不是被描述成權力和文化都屈居于底層的邊緣區域,而是在有邊界的物理空間和無限的生活世界之上具有“在地化”特征的有活力的群體區域。簡言之,我使用的“地方”,是歷史文化概念,不局限于地理概念,強調的不是靜態的地理場所,而是動態的歷史文化處境。稱劉景晨是地方人物,主要是指他出生、成長在有溫州在地化特征的群體之中,是被“地方”文化所化之人。
年譜這種書寫形式的流弊是容易把譜主一生做成流水賬,資料豐富,面目模糊。盧禮陽應深知此弊,因為他的《劉景晨年譜》不僅注重過程清晰,更關注關鍵時刻譜主的進與退,這自然是希望突出關鍵時刻的歷史形象,由此讓整體形象更加鮮明。
這里所說的關鍵時刻是指鼎革之際?!秳⒕俺磕曜V》別具匠心的結構就在于每到鼎革之際,史料的編排都很用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