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齊、有疵與多?。宏惼皆淖x書經歷
今人已經不太敢、不太能,也不太愿意表達自己真實的閱讀感受。其實,單就讀書而言,即便是偉大經典,也可以質疑;即便是個人偏見,也值得傾聽。
責任編輯:劉小磊
陳平原在上海演講現場。
傅杰在上海悅悅書店主持“我的讀書經驗”講座,剛開始策劃,就力邀我登場。推辭了好幾回,除了時間不湊巧,再就是心里一直打鼓——這題目我吃得住嗎?聽眾中藏龍臥虎,看你在那里吹牛,能不冷笑?有感于此,這回的講題,我悄悄改了個字,是“經歷”,不是“經驗”。在我看來,讀書這件事,因個人資質及所處環境不同,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經驗,有的只是可供觀察、批評與借鑒的經歷。
教書幾十年,雖竭力保持低調,多少也養成了“好為人師”的毛病。面對公眾談閱讀,我出版過三本書:《書里書外》、《讀書的風景:大學生活之春花秋月》,以及《讀書是件好玩的事》。另外,那兩冊專訪——《京西答客問》和《閱讀·大學·中文系》,也多涉及讀書。
無法保證每回演講都能出奇制勝,但起碼不要老炒冷飯。今天就談我有關閱讀的四點新體會:第一,與多病的自我達成和解;第二,每代人都必須直面困境;第三,善用自己的經驗與才華;第四,保衛閱讀與表達的多樣性。
陳平原關于公眾閱讀的三部著作:《書里書外》(浙江文藝出版社,1988;有2019年北京三聯增訂本)、《讀書的風景:大學生活之春花秋月》(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年增訂版),以及《讀書是件好玩的事》(商務印書館,2022年增訂本)。
一、與多病的自我達成和解
先從自擬的講題說起,解釋什么叫“不齊”,怎么看“有疵”,以及為何自嘲“多病”。
孟子曰:“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边@與《中庸》所說的“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精神內核是相通的。承認紛繁多姿乃世間常態,因而不強求一律,以平等的眼光和寬容的心態,包容山高水低與個體差異,這點讀莊子《齊物論》者多有體會。也就是章太炎《齊物論釋·序》說的:“齊其不齊,下士之鄙執;不齊而齊,上哲之玄談?!?nbsp;
二十年前,我在北大課堂上講述張岱(1597-1689),提及《陶庵夢憶》卷四《祁止祥癖》中這句名言:“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人無疵不可與交,以其無真氣也?!边@段話很有名,傳播甚廣;但比他年長三十歲的袁宏道(1568—1610)其實有言在先,且說得更為透徹。在《瓶史》第十《好事》,袁稱:“嵇康之鍛也,武子之馬也,陸羽之茶也,米顛之石也,倪云林之潔也,皆以僻而寄其磊傀俊逸之氣者也。余觀世上語言無味面目可憎之人,皆無癖之人耳。若真有所癖,將沉湎酣溺,性命死生以之,何暇及錢奴宦賈之事?”這兩段嘉言,我在北京書法展(2018)及深圳書法展(2019)中先后抄錄,表面是贊賞袁、張文章,骨子里是承認“瑕疵”與“癖好”的合理性乃至必要性。
提及“多病”,一般很容易聯想到《紅樓夢》中賈寶玉的話:我是個“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那“傾國傾城的貌”。此語典出《西廂記》,張生初見崔鶯鶯,內心獨白:“小子多愁多病身,怎當他傾國傾城貌?!蔽疫@里沒說“多愁”,只說“多病”,故與“傾國傾城貌”無關。用的是自作主張的“今典”,那就是醫院體檢的感受。二十年前,北大中文系開始為教師安排每年一次的體驗,首次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