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學信:企業碳信息披露的實踐發展

2023年7月14日,由南方周末聯合西北工業大學管理學院主辦,西北工業大學新時代企業高質量發展研究中心、南方周末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承辦的第二屆中國企業責任與高質量發展論壇在西安成功舉辦。本屆論壇以“投資有道,碳路可循”為主題,相關領域學者、機構代表、企業高管參會分享,聚焦“雙碳”目標下的企業行動進展和優秀實踐,探討低碳前沿理念、創新技術、碳信息披露等議題。南方周末、西工大在現場分別發布相關研究報告。

在當天的論壇上,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院長、中國ESG研究院執行院長柳學信強調,整個人類碳信息的披露框架漸成體系,碳交易市場應運而生。對于中國而言,碳交易市場的體系構建與運行實踐還處于起步階段,需要加強政策方面的協調,更主要的是利用市場機制促進企業進行主動碳披。

以下為柳學信的演講實錄:

各位專家、各位老師、同學,大家上午好!很高興來分享我們最近關于碳的一些研究,也很感慨,因為三年前我們成立ESG研究院的時候,在申報第一屆論壇的時候還需要跟人解釋半天到底ESG是什么。今天專家們關于ESG、關于碳都提了很多很好的建議,為善之道,同行者眾,這是一件好事。今天分享的是我們一個課題階段性的成果,是我們跟CPP合作梳理全球關于碳信息披露的一些實踐進展,當然這只是初步的一個結果。時間關系,分享四方面的進展,最后一部分是我們的一些思考。

首先,關于碳信息的披露,可能大家都知道IPCC最新的一個報告,過去人類這么長歷史中的氣候變化從沒有像工業革命以來這么復雜、對我們的壓力這么大。幾百萬年以前,氣候變化、溫度的上升、下降都很穩定,工業革命以后,很明顯地看到氣溫已經上升了1.1度;另外一張圖是科學家已經證明,這種溫度變化有非常大的概率是由人類的活動造成的,所以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們今天來探討企業要做碳信息披露的問題,因為地球只有一個,我們都是地球的居民,當我們的生存環境受到壓力、遭受到破壞的時候,我們生態系統中每一個居民都要為它作出貢獻,我想這是我們討論這個問題的一個基礎。

WEF發布了重大風險的統計,這是截至2021年的數據,氣候相關的風險已經連續多年成為全球最關注的風險中的第一名。今年的現實更為嚴峻,高溫席卷了中國北方,厄爾尼諾現象更加喚醒全人類對于氣候上升問題的關注,這就是今天討論的無論是可持續發展也好、氣候變化也好、企業的碳信息披露也好,最大的一個前提,因為我們面臨這樣的環境,我們必須要采取行動。

關于碳信息披露的內涵,一般認為企業或者組織將溫室氣體排放、減排方案和執行情況以及相關的風險和機遇的信息向利益相關方進行披露的活動,都稱為碳信息披露。我們研究會發現,企業或者組織在進行碳信息披露的時候,首先是合法性,因為我們研究發現可持續發展或者碳的一些倡議,最開始是由NGO發起的,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政府把這些倡議轉化成國內法,企業必須在這個組織中取得合法性。其次,在制度規范方面,企業要適應新的變化,以及各種壓力組織不斷地對企業、社會、政府傳遞的社會運動信息。我們也在研究碳的活動,過去我們講它是一個負外部性,現在實際上是一種價值增值的活動,是跟利益相關者來共同分擔風險,共同來創造價值的一個過程。我們現在講碳信息披露就是根據京都議定書以及后面的條約中約定的。一般是指溫室氣體,最主要是二氧化碳,有些企業也會披露相應的其他影響氣候的氣體。從企業層面,我們一般分為三個范疇,這是世界資源研究所在它的信息披露規程里面提出的,廣為國際上所接受,也就是范疇1、范疇2、范疇3的披露,實際上這方面研究也還在進展當中。這是整個碳信息披露無論從理論還是實踐上的一個大背景。

關于碳信息披露的發展背景,其實企業和社會的關系,企業如何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目標人類一直都有探索。最開始像《寂靜的春天》,包括企業社會責任,一直到聯合國開始行動起來,每年的氣候大會達成了一些有約束力的協定來促進人類社會解決這些問題。歐盟在2005年開始運行EU-ETS,中國在2012年左右也開始有7個區域性市場,并在2021年建立了統一的碳市場,應該說是在目前國際上最大的碳市場,這些制度設計都是從國家層面來解決碳的問題,解決面臨的氣候壓力問題。

我們今天主要關注整個人類的碳信息披露的實踐,剛才已經看到它的整個框架,先是國際社會,特別是走在最前端的國際組織、NGO等,發出一些倡議。隨著這些倡議的落地,會有一些研究、中介組織來出臺一些指南和標準來指導企業進行披露,還會有一些先行的企業、頭部的企業會主動來披露。在這個過程中,有些國家會有一些制度和政策方面的要求,企業必須披露一定的溫室氣體或者一定的氣候方面的行動,整個生態就這樣建立起來。從1987年可持續發展概念的提出一直到巴黎協定達成,我們可以看到最近幾年關于氣候的倡議和氣候的標準趨同越來越快,人們對它們的關心也越來越強。有非常多的倡議來自一些國際組織,也有一些來自全球頂尖的商業機構。

第二方面,我們關注碳信息披露的標準建設。對于企業來說,標準是一個基礎設施,如果沒有標準,整個活動方方面面都會受到限制。IPCC在1988年開始建立之后做這方面的工作,它做的內容更為底層;此后,跟企業相關的是1997年GRI全球報告倡議成立,這里面主要是EIG的倡議和標準,EIG里面“E”的范疇最主要的核心就是氣候相關的披露要求;之后,像CDP、世界資源研究所等相繼出了溫室氣體核算標準,ISO在碳方面和氣候方面也有建樹;再之后,國際可持續準則委員會在2021年成立了,于今年6月26日正式披露了兩項關于可持續發展和氣候披露的準則,目前已生效。歐盟在全球氣候方面一直處于國際領先,行動也很快速。歐盟跟美國、跟其他地方的國際組織不太一樣,因為歐盟三個權力機構通過之后,它的成員國就要依照規定轉為國內法,所以是具有強制力的。

我們關注了國際組織的、美國的、歐盟的,另外還關注了中國的碳披露標準。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們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們要向國際貢獻中國智慧。我想可持續發展、氣候方面的智慧應該是我們最有可能貢獻給國際社會的,我們企業做得很好,怎么樣讓我們把企業好的經驗總結起來,成為國際上的標桿,讓國際社會所承認、所接受,這同樣是全社會都應該關注的問題,這些都是用于指導企業披露的思路。

碳披露標準的底層問題還是關于怎么對氣體核算。披露的基礎是企業要知道排放了多少?,F在有影響力的有IPCC的國家溫室氣體清單,另外世界資源研究所發布了一些關于企業、組織、城市、社會層面的清單,但是這還遠遠不足?,F在依然可以看到很多亂象,依據這些規程和方法,如果外國人計算中國(的氣體排放)可能都是100多噸以上,但中國人很多測出來的可能不到100噸,實際上很多東西也涉及政治上的問題。我們現在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國,要實現2060年碳中和,壓力是非常大的。我們是發展中國家,不像發達國家,地球上目前累積的碳大多是發達國家的貢獻,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還尚未發展起來。我們希望將來新能源要占到70%以上,而目前我們的基礎化石能源占到70%以上,怎么樣給它倒過來?這中間既有技術問題,也有社會問題、經濟問題,當然也面臨很多政治問題。實際上一些基礎研究的東西并沒有研究透,包括現在CCER的項目也好,綠證也好,底層的方法學如果不清楚,依據它做出來的東西肯定也會產生很多問題。國際上自愿碳市場VCM,現在受到很多質疑,最近《Nature》和很多頂刊上有幾篇文章在質疑亞馬遜森林,包括東亞的一些森林項目匯碳的效果。

這里列出了目前最主流的關于碳披露方面的指導規則(見PPT),各自側重點不太一樣,CDP、CDSB、TCFD等側重于指導氣候相關披露的;而GRI、SASB和ISSB等內容更為寬泛,指導可持續發展和ESG方面的,氣候是其中最主要的一個支柱,這些規則各自有不同的側重點,要求也不太一樣?,F在進展比較快的是ISSB在今年6月26日率先發布了兩個規程,一個是可持續發展一般的披露,另外一個是氣候相關的披露。這兩個披露,是按照TCFD的框架從治理、戰略、風險和指標幾個方面來制定的,而我們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黨建作為治理的特色披露,投資者會怎么看,怎么評分?中國國有企業都會披露這個議題,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西方制度文化背景的東西在中國如何體現我們的國情?任何標準都是國家戰略的體現,因為國家希望我們的企業、我們的公民來努力完成特定的目標,我們國家的標準應該體現什么樣的戰略目標,這跟西方肯定是不一樣的。任何標準都是有戰略目標的,它不是一個普適的東西。

ISSB號稱是globalbaseline。在國際上,也許是基礎設施,但在中國更多,最多只能發揮外掛的作用,我們可以參考,但很多方面并不一定能適合。過去ISSB的IFRS,全球主流的財務信息披露標準是它制定的,它出臺的披露準則吸引了全球的目光,大家很自然就會想,這就會有一個新的企業發展范式。過去財務好不好,是界定了企業的好不好,因為能不能賺錢是主要的,能賺錢是好企業。將來是第一能掙錢,第二看怎么掙錢,ESG做得好、碳做得好是相當于第二個標尺,也有人說是第四張報表,這就是一個企業新的發展范式。光掙錢、社會責任做得不好的企業,現在可能就會out了。將來國際競爭規則、國際治理體系也會依據這個體系建立起來。目前,它把SASB和IIRC、CDSB都并入麾下了,GRI在跟它談判,包括歐盟,將來會有全球統一的標準體系。

第三方面,讓我們看一下碳信息披露監管與企業的實踐情況。歐盟一直是國際的先行者,在2014發布了《非財務信息披露標準》(NFRD),2018年約有1萬家公共利益實體都在披露包括碳信息在內的可持續發展相關信息,在2021年又出臺了《企業可持續報告指令》CSRD,要求約5萬家企業都按照這個新規程來披露更詳細的標準。這個法令通過以后,它責成標準制定機構專門制定歐盟自己的可持續發展標準體系ESRS。ESRS和ISSB的區別哪里?ISSB是單向實質性,只考慮對企業財務的影響,ESRS是雙向的實質性,叫doublemajority,它不僅考慮對企業的影響,也考慮企業對環境的影響,所以會更廣泛。從個人的研究來說,我們認為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從生態文明、國家戰略體系來看,歐盟這套體系,即雙重實質性更適合發展中大國的戰略要求。

另外一個主要經濟體是美國。ESG在美國現在是個熱詞,市場上對于ESG、對碳信息披露、對氣候相關議題非常關注。像美國的綠色投資、氣候相關的金融是非常發達的,雖然政府的政治問題會導致法令延遲發布,如這個2022年法令是推遲了兩個月才發布。征求意見不斷在延遲,因為是有史以來受到最高關注的法律,有反對的,有支持的,最終能否通過未知。但美國市場經濟非常發達,資本非常地有預見性,所以他們的布局是很厲害的。

再來看全球氣候變化的法律網。目前有27個國家已經通過了氣候相關的法律,主要是發達國家,當然也有其他國家。幾個典型的國家,比如德國、丹麥對于碳中和、對氣候目標都做出了明確的規定。這里我們列出對中國的啟示,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目前我們缺乏上位法,缺乏統籌,只是各個部門自己在做。我們急切需要有上位統籌的法律來指導國家可持續發展的事業,這已經迫在眉睫了。

交易所是管理各國頭部企業最主要的一個機構。提及交易所方面的法則,這一塊是ENPI,包括聯合國有一個倡議,叫sustainablestockexchangeinitiative。目前成員有130個,其中有81個交易所明確要求在披露時必須要有ESG相關的議題,譬如,中國香港是明確的相當于強制性的,像北歐的交易所基本也是這樣。交易所指導企業進行氣候相關披露或ESG披露,采用最多的是GRI,因為GRI在1997年就有了,像SASB是到2018年才有,其他的影響就比較低一點,包括像聯合國的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也有很多組織在參考。我們列舉中國香港、印度、西班牙和瑞士的交易所,在這一塊都是響應聯合國SSE的倡議。ISSB指導上市公司在ESG披露要求非常詳盡,。新加坡已經表態要采用了,英國也表態要用,但英國是幾個部門來商量,最終怎么采用不知道。中國香港也表態要采用,中國香港在7月份發了個consultation,但跟ISSB框架不太一樣。中國目前并沒有表態。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交易所把ISSB這兩個標準作為最主要的參考標準,這個影響將會非常大。

另外是其他的倡議,剛剛講的是像國家、監管機構、交易所,實際也有企業間的聯盟,像2021年格拉斯哥凈零聯盟,包括金融機構也有聯盟,如CE100家等等,這些聯盟需要的是企業的承諾,企業加入聯盟,達成氣候問題上的任務,這是好事。

對于非金融的上市公司,根據CDP的問卷,中國目前已經有2000多家企業根據CDP的框架來披露氣候、水、森林方面的議題。全球頭部公司基本都會披露碳中和戰略,國內一些頭部企業也在披露。我們也梳理了一下,中國有超過1/3的1700多家披露CSR,真正披露ESG報告的不到100家,這里面發布碳中和戰略的也不少。企業能不能真正地做到,我們拭目以待。

上午也拜讀南方周末漂綠榜,很有權威性,希望有更多監督機構來看看這些公司,這樣才能督促他們做得更好。

2020年有學者在分析美國主要上市公司ESG報告的披露情況。美國大多數公司是按照SASB的框架規則披露的,目前有86%的企業都會披露ESG報告,在氣候方面主要關注企業的行為、風險、溫室氣體、碳等等。

中國或全球在這方面的披露和美國不一樣。畢馬威的報告中指出,全球最大的250家公司中,有96%都會披露ESG相關信息,里面包括碳的信息。各個國家(的組織),如CTFD、GRI也有些統計,增長趨勢是非常明顯的,有越來越多公司會披露氣候、可持續發展相關的信息。

關于中國的數據,目前全國最大100家公司,有61%采用了包括港交所、上交所、深交所的指引來發布報告。全球最大的公司可持續發展報告率是96%,中國最大的公司可持續發展報告率是89%,經過對比分析發現96%里面不披露的就是中國的幾家公司。中國最大的100家公司,披露的選擇性還是比較大的,像17個目標之間,真正跟每個企業相關是上面幾個目標,其他的一些目標,如生物多樣性,還有很多企業沒有意識到;如氣候問題,今天參會的企業相信都是做得很好,但要跟普通企業談論這個問題,它不一定聽過。我們在北京也跟很多企業溝通,很多老總并不認為這是非常緊迫的問題,因此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最后一部分,是討論與展望。全球從組織的倡議、標準到國家監管以及企業實踐都發展得很好,但仍然存在一些根本性問題。

第一個問題,能不能算得準?我們現在嚴重依賴24個行業的排放因子,這里面會相差30%、40%,上次我們看計量研究院的一個院長匯報,測出來的跟實際觀測的東西要差60%,這就非??捎^了,這個東西能否測準,要依賴于很多方面。

關于碳的方法學、碳的科學技術方面,和落地的碳項目,我們做了充分的研究,但像海洋、其他的化學這些技術沒有研究透。即使在陸地方面,像森林、草地等等也存在著很大的爭議??上攵?,因為底層技術沒有研究透,比如種一棵樹可以減排多少碳,比如這棵樹被砍伐、燒掉了又會排多少碳,現在好像沒有一個能讓人信服的技術可以讓我們知道,就別提更復雜的生產工藝以及其他方方面面。很多時候我們也有團隊,是用計算機的方法來測,我們是希望能根據企業的關鍵經濟活動指標推算出大致的排放,但發現難度很大。

因為底層方法學并不太清楚,依據這些方法學開發的碳減排項目、減排技術,可能很多時候也有問題,比如MRV涉及的排放數據的準確性,可能會有不公正的情況。最近國際MRV的機構專門出了一個倡議,提出了7項準則,包括唯一性等等,這只是起步之間,還需要科學技術方面的進步。另外,從管理、市場的角度,也要進步。大家要通力合作,才能解決MRV的問題。

第二個問題是融合,相對來說會比較樂觀,因為氣候相關都是客觀的。這里面國家要行動,但國家會擔心從動給企業帶來額外的成本。歐盟實行的NFRD,要求ESG報告都需要鑒證,平均每家企業大概10萬歐元左右的成本,這對于中小企業來說是難以承受的。大企業可以通過安裝檢測設備把碳的排放弄清楚,但小企業相對比較難。

像這些標準,包括ISSB都要求你披露范圍1、范圍2、范圍3,范圍3頭部企業可以做到,但成本也很高,而且也很不準。我們發現90%的企業的90%排放都是范圍3的排放,如何把范圍3弄清楚,這是個挑戰。作為發展中國家,范圍1、范圍2怎么披露?也很難。如減排,國際標準肯定有一個非常好的benchmark準則,大企業可以參考國外強度指標往下減。中小企業怎么辦?這也是個現實的問題,我們需要考慮中國的實情。

最后,如何把制度、市場結合起來。大家比較關注的是強制性碳市場,這一塊有很成功的經驗可以借鑒。激勵性措施的根本問題在于,只有企業自主這件事情,這件事情才能做得好。政府是個兩難(境地),既要減,又不能損害經濟發展,特別對于中國這個發展中大國更是兩難,我們是做了承諾,2060年(實現目標),跟很多發達國家相比是差了10年,但我們的工業化歷史跟別人差了100年,可想見這種難度需要多大的魄力和努力才能實現。這里面也會帶來很多問題,轉型太快了,國外經常提價值transition的問題,要公正的、讓所有人盡可能不受損來做這件事情,這個挑戰非常大。

未來已來,我們沒有退路,作為馬上邁入中等發達國家門檻的大國,只能高質量發展,只能面向可持續發展,苦上二三代人,為整個世界、為中國作出貢獻,沒有其他選擇??傮w而言,氣候相關的議題,對于中國而言還處于起步階段,需要加強政策方面的協調,更主要是利用市場機制促進企業進行主動行為。

最后花幾分鐘為大家介紹我們所做的工作。在校友的支持下,我們在2020年專門成立ESG研究院。成立之后,研究院最高決策機構理事會,每年兩次理事會來決定重大事項,理事會決定之后研究計劃是專家委員會每年開兩次。我們下設5個中心,包括標準中心、評價中心、案例中心、教學中心、培訓中心、數據中心。成立以來,國內第一套介紹ESG的書是我們出的,ESG理論實踐、披露標準和評價,我們每年有ESG年度報告,今年天津市政府主辦中國第三屆ESG論壇,年底會出關于從中國本土發展的角度來解釋ESG如何促進中國可持續發展事業的第二套書。

另外我們也做評價,做上市公司的評價,還有城市評價,393個城市已經評價三年,現在也開始評價ESG的產品,這很有意思。

人才方面,在2020年開始招收碩士博士,后來成立了可持續發展系,現在在籌備可持續發展學院,今年9月份開始招收本科生、MBA學生。另外是論壇,每年都會辦。研究也是,我們有重大項目,發表論文,包括學術界,我們專門在中國企業改革研究院有個ESG專委會,還有雜志。

我們研發了1+N+X的標準體系,這在國內是比較早的。1是通用標準,對全人類、全社會相關的議題,是企業應該披露的;N是跟行業相關的;X是氣候、生物多樣性、中小企業等等單獨應該披露的。

在1方面,我們于2022年4月份發布國內《企業ESG披露指南》,后來又發布了企業ESG評價體系,企業ESG報告指南,現在正在做鑒證的指南。

在N方面,我們現在在做約十個行業相關的團標,如農業、旅游、鋼鐵、智慧能源等,都在進行過程中。

在X方面,我們是個倡導者、志愿者,希望跟社會各界共同來促進中國可持續發展事業的發展。

我就匯報到這里,謝謝大家!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