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瑩:IHCD中心《企業碳中和發展報告(2020-2022)》發布
2023年7月14日,由南方周末聯合西北工業大學管理學院主辦,西北工業大學新時代企業高質量發展研究中心、南方周末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承辦的第二屆中國企業責任與高質量發展論壇在西安成功舉辦。本屆論壇以“投資有道,碳路可循”為主題,相關領域學者、機構代表、企業高管參會分享,聚焦“雙碳”目標下的企業行動進展和優秀實踐,探討低碳前沿理念、創新技術、碳信息披露等議題。南方周末、西工大在現場分別發布相關研究報告。
在當天的論壇上,西北工業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張瑩指出,三年以來,企業碳中和發展平均水平逐年提高,但平均水平仍在及格線以下。企業碳中和管理各維度參差不齊,在碳責任確認機制方面進步最大,但在碳抵消行動以及碳中和效益評價機制方面仍明顯不足。
以下為張瑩的演講實錄: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同學們,大家上午好!
我是西北工業大學管理學院張瑩,同時也是新時代企業高質量發展研究中心的成員。很榮幸由我代表研究中心介紹《企業碳中和發展報告(2020-2022)》的研究成果,我將從現實背景、評價方法、評價結果、案例示例和建議展望五個方面向大家匯報。
- 現實背景:企業碳中和管理事關氣候變化應對與高質量發展
相信大家最近都感受到了炎熱的高溫天氣,這背后的氣候變化是全球公共治理面臨的共同挑戰。低碳發展和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已成為世界各國的政治共識。而我們國家已經是全球碳排放總量最大的經濟體,面臨著巨大的碳減排壓力。我國也展現出了大國擔當,力爭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30年前碳達峰,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也就是大家熟知的“雙碳”目標。
在“雙碳”目標指引之下,如何把生態目標和高質量發展有機結合,是當下我們國家最為關注的問題。實現“雙碳”目標和高質量發展有機結合的核心,就是走低碳可持續發展之路。而企業作為碳排放的重要來源,肩負著非常重要的使命和責任,需要有力地推動碳中和。
在此背景下,我們國家當前的重大戰略需求,就是在“雙碳”目標之下有效地推進企業低碳轉型和碳中和,從而在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的同時推動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這是當下我國面臨的重大的現實和理論問題。因此,如何科學、系統地踐行碳中和管理,成為當下企業面臨的重要問題。
為此,我們中心在去年首期碳中和發展報告的基礎之上,將樣本擴大至全部A股上市公司,旨在探究我國企業碳中和發展的進程,通過發布企業碳中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結果,為更加標準化地推進我國企業開展碳中和管理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 創新企業碳中和管理CROCS模型與評價方法
我們的評價方法將企業碳中和管理劃分成五個階段,分別是“確碳”(C),企業碳中和責任的確認;“減碳”(R),企業碳減排;“抵碳”(O),企業碳抵消;“披碳”(C),企業碳信息披露;“激碳”(S),企業碳中和效益的價值顯現。這五個環節構成了一個有機整體,即CROCS企業碳中和模型,這個模型由我們中心在國內率先提出,并已在學術期刊上發表。我們的評價體系也圍繞CROCS模型展開。
企業碳中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劃分為一級指標、二級指標和三級指標三個層次。首先,基于CROCS企業碳中和模型,我們構建了企業碳中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的一級指標,即“確碳”“減碳”“抵碳”“披碳”和“激碳”,進一步總結每個階段的關鍵問題。
在“確碳”階段,我們總結了三個核心問題:碳責任的“看得見”“認得夠”和“分得準”;而在“減碳”和“抵碳”環節分別對應兩個核心問題,即如何能夠“減得足”和“抵得當”,也就是企業如何充分進行碳減排、恰當運用碳抵消手段;在第四個“披碳”環節,考慮如何把碳信息“披得清”;在最后“激碳”環節,強調的是如何有效地建立起碳中和效益評價體系,從而讓企業長效地參與到碳中和管理中去,也就是“激得長”。
圍繞這些關鍵問題,我們系統地提煉了相應的二級指標,并提煉對應每個二級指標的三級指標,從而構建現在所提出的企業碳中和發展評價體系。
我們本次的評價對象包含了A股所有上市公司,數據來源于企業自主披露的公開數據,包括CSR報告、ESG報告。我們的樣本覆蓋了18個行業,其中以制造業企業最多,約占到樣本的一半。過去三年的樣本數量也在不斷增長,2020年有1127家企業,2021年有1444家企業,2022年1654家企業。
在評價方法和評價步驟上,我們采用文本內容分析法,通過自然語言處理、深度學習和人工智能技術,開發一套碳中和發展文本內容分析軟件,對上市公司自主披露的公開的碳排放相關的文本信息進行深度挖掘,從而提取關于企業碳中和進展的數據。具體包含六個評價步驟:第一,構建文本的關鍵詞詞庫,基于企業碳中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確定三級指標對應的關鍵詞匯;第二步,獲取數據,從CSR報告、ESG報告中提取碳排放相關的文本作為數據來源;從第三步到第六步分別是處理數據,對公司公開披露碳排放相關文本數據資源進行PDF格式解析、中文分詞的處理,之后進一步利用自然語言技術對三級指標中的關鍵詞匯進行文本內容分析,最后得出企業碳中和發展的評價體系。
在評分計算方法上,由三級指標體系進行逐級計算,首先計算第三級指標,基于三級指標計算二級指標,最后基于二級指標計算一級指標,并匯總得到每個企業的碳中和發展總得分。
三、評價結果分析
就企業碳中和發展總體情況而言,2020-2022年,企業碳中和發展平均水平逐年提升,2020年17.17分、2021年20.40分、2022年23.52分,并且企業碳中和發展的最高分在2022年達到68.19分。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三年的平均水平仍在及格線以下,企業碳中和發展尚有較大提升空間。
從細分行業看,各行業碳中和發展水平在這三年里均有所增長,但全行業平均水平仍然居于理論的預期水平之下。例如全行業的平均水平是23.52分,理論上平均分應為50分,實際值與理論平均水平仍存在很大差距。就具體行業而言,批發和零售業、建筑業、制造業等行業進步增速較快,整體碳中和發展水平都高于行業平均水平,但其他行業發展速度仍有提升空間。
從CROCS模型的五個維度來看,每個維度基本都有明顯提升,但不同維度的發展速度存在差異,整體水平較低,與理論水平的差距仍然較大。在“確碳”方面的進步最快,2022年較之前增長22.05%;“減碳”增長18.07%;“披碳”增長8.66%;但在“抵碳”和“激碳”兩個環節的增速仍不明顯。
在企業碳中和發展五個維度的二級指標上:
(一)“確碳”階段:2022年較前兩年在二級指標的參與率與整體評分上均有大幅度的提升。但在碳責任確認流程的不同環節上,參與企業的數量仍不平衡。例如在2022年A股上市中有89.18%企業參與識別和評估應對氣候變化風險與機遇,70.13%的企業高管作出有關生態目標或碳減排的聲明和承諾,有62.88%的企業制定雙碳目標和碳減排目標,但碳核查上僅有23.52%的企業參加,說明企業在“確碳”流程上仍然不夠完備。
(二)“減碳”階段:企業碳減排參與深度不夠,節能減排總體效果不明顯。近三年以來企業碳減排效果雖然有所提高,但整體仍然低于理論分50分。碳減排各個二級指標上,參與企業的數量仍有不平衡性。例如低碳運營、低碳公益、低碳創新等方面都有超過60%的企業參與。但在減碳激勵機制、保障支撐等等方面參與的企業數量仍然較少。這種差異反映了企業注重碳減排具體措施,但在具體激勵機制和保障支撐方面的重視程度依然有待提高。
(三)“抵碳”階段:A股上市公司在參與碳抵消環節,特別是碳抵消管理體系方面仍有待深入推進。在2022年只有92家企業建立碳抵消管理體系,152家企業采用固碳技術進行碳抵消,這在2022年樣本總量1600多家中的占比仍然非常少??梢钥吹健暗痔肌杯h節的發展水平逐年提高,但總體而言仍是短板,未來我國碳抵消技術助力零碳發展仍然有很大提升空間和發展潛力。
(四)“披碳”階段:隨著我國碳信息披露相關監管不斷完善,2022年度相較于前兩年企業碳信息披露在相關性、完整性、量化性等二級指標方面有所提高。且覆蓋二級指標數量、參與企業數量均逐漸增多,說明企業對碳信息披露重視程度有所提升。然而企業在不同二級指標的分布上仍然具有不平衡性。2022年大多數企業都可以及時披露碳信息,而在一致性、自愿披露等方面表現較差。同時我們也發現企業碳信息披露的質量仍然低于理論水平。
(五)“激碳”階段:企業碳中和需要有效益,才能激勵企業長效持續參與到碳中和管理過程中來。但調研發現企業碳中和行動的效益并不明顯。2022年,僅有30家企業在報告中披露完成碳中和(包括旗下工廠實現碳中和),1047家企業獲得低碳榮譽,這表明我國企業在碳中和實現目標的過程中,企業碳中和行為的價值創造效益仍不明顯,尚未帶來有效的價值延伸并形成有效激勵反饋,企業在“激碳”效果方面還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間。
最后,我向大家匯報2020-2022年企業碳中和發展的排名。近三年來,像隆基、中化國際、冠捷科技等企業在綜合得分中排名非??壳?。我們根據CROCS五階段的模型看企業在五個階段上的得分,可以發現每個企業都有短板。就2022年排名前10企業來看,發現在“減碳”“披碳”兩個維度上企業的排名是普遍靠前的,但在“抵碳”和“激碳”方面排名靠后,甚至排名在200名之后。同時可以發現企業有一些短板,不同的企業可能在某一個或幾個環節明顯不足。這正是我們做評價體系的目的——能指導企業重視、規范、科學推動自身碳中和戰略,明確在五個維度的哪一些方面還需要改進。
四、優秀案例與建議展望
我為大家簡要介紹幾個優秀企業案例:在“確碳”環節,冠捷科技導入了氣候相關財務信息披露工作組(TCFD)框架,完成碳盤查、碳核查、氣候風險管理、科學碳目標設定(SBTi)等一系列確碳行動;在“減碳”環節,隆基將在2023年將云南保山隆基生產基地打造為隆基股份首個“零碳工廠”,通過采購可再生電力、節能技改和購買碳排量抵消措施實現零排放;在“抵碳”方面,中石化制定了《中國石化碳交易管理辦法》,組建專職碳交易團隊,科學地制定碳交易計劃,開展碳交易集中管理,確保企業全部按期完成碳配額履約任務;在“披碳”方面,藥明康德對范圍一、二、三的碳排量都進行了核算,并參照TCFD標準對其碳信息進行披露;在“激碳”方面,蒙牛共擁有22個“國家級綠色工廠”,2個智能制造數字化工廠。
基于上述研究和分析,我們看到我國企業碳中和發展仍然面臨問題和挑戰。我國“雙碳”概念提出時間較短,企業缺乏科學的碳中和管理方法論作為支撐,尚未建立適用于自身的碳中和管理發展體系。同時,目前尚未建立一個系統性、科學性、標準化的企業碳中和發展評價框架和詳細的評價指標體系來量化企業“雙碳”行動,用于指導和激勵企業碳中和管理與發展。最后,企業碳中和發展在各維度的重視度和參與度存在不足,碳排放責任確認不明晰準確,缺乏科學碳減排路徑和激勵機制,碳抵消手段使用不明確,碳信息披露缺乏標準披露體系,碳中和行動的效益尚未顯現。
這也正是我們中心發布本評價體系和評價報告的目的,希望彌合理論與標準的缺口,同時幫助企業發現自身短板、提升管理。我們為企業碳中和行動提出了五點建議,包括完善企業碳責任確認機制、制定適用于企業自身的碳減排路徑、合理使用碳抵消手段、構建和完善碳信息披露框架、形成長效激勵機制,顯現企業碳中和效益。我們也提出一系列企業碳中和管理與發展路徑指南,希望為企業提供參考。
以上是我匯報的全部內容,請大家批評指正,如果想獲得更加詳細的報告,歡迎關注新時代企業高質量發展中心公眾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