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適、靈活、包容與綠色:現代人在出行中與城市的互動

“雙碳”目標的時代背景下,人們對于出行的舒適、靈活、高效、安全、低碳的需求,與現實資源和環境之間的矛盾也正逐漸凸顯。新時代、新需求和新矛盾,正在呼吁新的解決方案。

城市出行方式日漸多樣化。 (視覺中國/圖)

文|邵彬彬

 

7月6日,社交媒體上年輕人“開電動輪椅上下班”的視頻引發關注,不少網友曬出開電動輪椅上下班、上學、逛景點的畫面?!半妱虞喴未健笔欠衲軌蛲茝V尚且存疑,卻在另一方面體現出年輕人對新時代出行天馬行空的想象。

在想象之外,我們從社交媒體和新聞報道中忽然發現,城市出行仿佛發生了某種變化。

幾個月前,小電驢改裝風靡城鄉。輕便、環保、不堵車和高顏值的電動兩輪車成為年輕人的新寵。2022年3.5億輛保有量的數據證明它已成為當代人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

近年來,騎自行車成為一二線城市居民的“新愛好”。價格幾千甚至上萬元的公路車供不應求。城市街道上隨處可見一身專業打扮的騎友從你身邊超車而過,他們有人在通勤,有人為赴約,還有人就是為了感受騎車本身。

城市更新,使人們可選的出行方式更加多樣。慢行正在回歸,城市交通或許將迎來一次深刻的變革,正如21世紀初機動化浪潮給出行帶來的巨大改變一樣。不過,“雙碳”目標的時代背景下,人們對于出行的舒適、靈活、高效、安全、低碳的需求,與現實資源和環境之間的矛盾也正逐漸凸顯。新時代、新需求和新矛盾,正在呼吁新的解決方案。

非機動車道日漸擁擠?????????????????

駕著自行車半推半騎地在幾輛緩慢行駛的公交車之間的縫隙里,從非機動車道上躥到左邊車流緩慢的機動車道上時,羅琳(化名)覺得自己像是一只受到驚嚇四處亂竄的老鼠。

這里是北京東四環外朝陽路上的一處擁堵點,她騎車上班都會經過這里。9點到9點半之間路過,她經常要想辦法在公交車、小汽車、電動兩輪車、老頭樂、自行車匯集的車流里盡快鉆出去,或爬上人行道,或溜進機動車道,以趕上不遠處馬上就要變紅的信號燈。這條路上的非機動車道并不窄,卻因為其他車輛占道異常擁擠,根本“騎不動”。

厭倦了上班路上地鐵里擁擠的環境和出地鐵后長達20分鐘的步行,羅琳從去年開始每周會選擇2到3天騎自行車上下班。一方面,騎車花費的時間和搭乘地鐵差不多,還能利用通勤時間鍛煉身體,增強體質,另一方面,騎車帶來的愉悅感能調劑工作和擠地鐵給她帶來的“痛苦”。羅琳并非個例,越來越多上班族加入了騎行的隊伍。據北京市交通委消息,北京市騎行比例已由2014年的9.4%提升至2022年的17.5%。

騎行次數多了,她發現騎行的路上,機動車和非機動車占道現象嚴重。她從新聞報道中了解到這種其他車輛占據騎行道的情況叫做“路權被侵占”,卻并不知道遇到這種情況該如何處理,有時甚至被迫去侵占他人的路權?!暗@種情況讓我感覺害怕,一旦出現交通事故,受傷的還是我們自己?!?/span>

騎行途中,讓羅琳擔心的不止如此。她常常在騎行路上遇到迎面駛來的電動兩輪車、自行車,或從機動車道右拐過來臨時停車的小汽車,闖紅燈突然橫沖出來的小電驢和共享單車也很常見。新手羅琳經常無法避開,被嚇一跳的同時狠狠捏住剎車,才避免兩車相撞?!霸趺打T的車呀!”抱怨一句后,羅琳重新出發,但這種不規范騎行導致的意外后續仍會發生。

北京某十字路口的非機動車道上。

和羅琳一樣,在杭州工作的張婷婷(化名)也改變了自己的出行方式,在去年買了一輛奶白色的小電驢作為自己的座駕?!靶‰婓H多方便??!想去哪里就去哪里,不堵車、經濟實惠,準時準點!”她一口氣羅列了電動兩輪車出行的諸多好處,“而且現在的小電驢的外觀很好看,再也不是以前土土的樣子了?!?/span>

入手小電驢之前,她嘗試過一段時間共享電單車。這一方便快捷低成本的交通工具很快讓她放棄了公共交通。不過,她很快又發現有些共享電單車存在剎車不靈敏或者其他小毛病,看到網友對共享電單車電瓶安全的質疑,她也擔憂起自己在路上的安全。思慮再三,她花了兩千多元買了一輛自己喜歡的風格的小電驢,加入了“電驢”大軍。

電動兩輪車成為市民重要的出行工具。 (視覺中國/圖)????????

購車的一周內,她在社交媒體上連續發布了三條動態,分享自己關于購車、裝飾和駕駛的經驗。半年后,她關于小電驢的分享變成了路上遇到的不規范騎行的分享:不戴頭盔、逆行、共享電單車違規載人都被她記錄了下來。她自嘲“惜命得很”,也難以理解這些人的違規騎行行為,“他們是缺乏安全騎行的認知,還是心理上存在僥幸或大意?”

路權被侵占、不規范的騎行,源于公眾普遍缺乏路權和行車規范認知。自行車或電動兩輪車并不是新的交通工具,但除機動車外,大多數人并沒有接受過系統的交通規則學習。正如有騎友感嘆:“騎車的時候覺得開車的人不守規矩,開車的時候覺得騎車的人不守規矩?!背掷m增長的騎行人群,需要更明確的上路標準,以及標準前的學習。

慢行的回歸與沖擊??

自從羅琳開始騎自行車通勤后,她搭乘地鐵出行的次數近乎縮減了一半。在不便騎行的工作日,或高峰期打車擁堵時,她會選擇地鐵或者騎共享單車。

她也發現,在路上騎公路車和共享單車的人越來越多,甚至有些共享單車騎行者跟在她后面騎了兩三公里。更令她開心的是,在她的帶動下,有兩名同事也開始嘗試騎自行車上下班。

一系列的證據表明,現代慢行出行方式正在回歸。

中國自行車協會發布2022年行業運行情況及《2022年度兩輪綠色出行指數研究報告》顯示,全國城鎮內每100次出行中,約30次由兩輪(含電動自行車)出行完成,兩輪出行逐漸成為居民日常出行的首選之一。

這一成果,離不開十幾年來我國城市慢行基礎設施的建設。2010年,住建部啟動了“全國城市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系統示范項目”。北京、天津、廣州、杭州等多城先后編制并出臺了“慢行交通規劃”,北京也成為我國第一個將“建設步行和自行車友好城市”寫進城市總體規劃的城市,步自道路建設成為城市規劃發展的重要議題。

于是,城市里出現了這樣的景象:機動車道開始讓位于非機動車道,非機動車道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窄到寬。時間仿佛被按了倒退鍵,但與從前又有所不同。羅琳在北京生活了八年,騎行一段時間之后她才發現城市道路里這些不起眼的改變:城中心的騎行道變寬了,并被鋪上了紅色路面,信號燈處多了騎行直行和左轉標志……

市民在北京西二環輔路拓寬的自行車道上騎行。2021年5月16日攝(新華社/圖)

在基礎設施完善之外,共享出行業務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人們慢行習慣的養成?!?022年度中國主要城市共享單車/電單車騎行報告》的數據顯示,中國主要城市的共享單車騎行距離全面增長,2公里以上中長距離的出行顯著增長。這說明,隨著共享單車運營模式的穩定,人們選擇共享單車出行的意愿比此前更強烈。多個研究報告都顯示,共享單車和共享電單車彌補了公共交通在服務區域和時間上的限制,提高了居民的出行便利性。共享單車在地鐵接駁方面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拓展了地鐵的服務覆蓋范圍。

這是現代慢行出行的特點,選擇慢行不再僅是因為選擇范圍受限,而是公眾基于靈活、便捷、低碳等多元需求主動進行的選擇;慢行交通與其他交通方式協同發展,高效滿足居民的綠色出行需要。

但不可否認的是,正如羅琳和張婷婷的選擇,騎行在另一方面對公共交通系統產生了沖擊。

“過去20年,我國城市綠色出行已經從基礎設施水平,包括線網密度、長度、覆蓋率,到服務水平包括出行效率、安全便捷性等方面,均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痹?月12日能源基金會和南方周末共同舉辦的“城市‘騎’妙游:我們與城市的出行互動”媒體工作坊上,能源基金會城市項目高級項目主管林微微總結了現階段我國綠色出行的工作成效。她還指出,由于過去十幾年來我國綠色出行更關注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比如公交電氣化、軌道建設、公交專用道建設等,現在也發現了新的問題。

首先,公交運營線路和公交專用道長度逐年增加,但地面公交客運量的所占比例從2015年到2019年逐年下降。這背后的原因,有公交難有與地鐵或網約車相媲美的出行體驗與服務,還有近年來騎行特別是電動兩輪車發展,轉化了許多原本只能依靠公交出行的公眾。

其次,受制于此前綠色出行建設更強調市政服務和交通保障的原因,依托財政補貼的公交運營服務也面臨著資金不足的挑戰。近些年不少三、四線城市曝出公交公司因補貼不到位、虧損嚴重甚至停運的消息。在這些城市,公交車是最主要的公共交通,一旦停運,大量的出行需求基本轉向私家車或電動兩輪車。

“公交優先”自2003年起就是我國城市交通發展的重要戰略,在未來也將繼續發揮綠色出行、交通減碳的積極作用,只是如今,公交運營面臨著新的時代考題,需要找尋突破的方式。

公交車在未來也將繼續發揮綠色出行、交通減碳的積極作用。(視覺中國/圖)

綠色出行未來

《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提出,到2030年,城區常住人口100萬以上的城市綠色出行比例不低于70%。行至此時,如何進一步提升綠色出行水平?如何解決騎行、公交甚至軌道交通面臨的新問題?公眾多元出行需求與新的出行方式,在劇烈變化的社會之中,呼喚著綠色出行的新理念和新思路。

林微微認為,在城市綠色出行的基礎設施水平到達一定程度后,綠色出行將進入2.0階段,其理念改變的重點也在于“服務”二字。推動多種交通方式高效融合,強化出行服務及出行體驗,提高綠色出行競爭力,“當綠色出行的體驗與小汽車出行一樣舒適時,自然能吸引更多人主動參與綠色出行”。同時,她還提出了“引入市場化、定制化、個性化、精細化的多元發展元素”的建議。

當前城市騎行群體最為關注的“路權”問題或許應該是未來出行服務中的基礎。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交通規劃所副所長蓋春英在上述媒體工作坊活動上表示,應該綜合施策解決機動車停車侵占騎行路權問題,在路外為機動車停車找到出路,才能釋放路內空間,還路與自行車,北京正在努力逐步解決這一問題。

北京城市象限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茅明睿認為,在公眾對騎行出行的熱情高漲之時,需要跟上的不僅僅是城市的基礎配套設施,更重要的是推動形成公眾層面廣泛的慢行友好意識和出行路權認知,建立并提供更加安全友好的出行服務,改變目前以汽車為主導的出行環境。

即將進入綠色出行2.0,茅明睿還提出了另一個關鍵詞:“包容”。綠色出行政策的制定應該注重社會的公平和包容,建設全齡友好的出行環境。

當前,絕大多數行業的發展,都無法回避時代拋出的特定命題——老齡化加速,綠色出行2.0也不例外。據國家衛健委的測算,2035年60歲以上老年人將會增加到4.2億左右,占比將超過30%。十年之后,龐大的老年人口,與殘障群體一起,將在出行人群中占有一席之地?!斑@一背景之下,綠色出行的未來發展要更多考慮適老化、無障礙的要求?!泵┟黝Uf。

從出行現狀可以看出,公交、自行車、電動兩輪車、電動三輪車(老頭樂)、電動輪椅都是中老年人熱衷選擇的出行工具,也正因此,未來的老年人也將是綠色出行、低碳出行的主力軍之一。但部分交通工具,如老頭樂,大量出現并伴隨著標準、行駛規范等多方面的違規問題。目前,北京已經出臺了超標電動車的管制政策,非標的老頭樂代步工具將于2024年1月1日起禁止上路?!霸絹碓揭幏?、嚴格的管控環境之下,原有的出行工具需求勢必會釋放在其他功能、價位相似的代替工具當中,例如電動兩輪車、電動三輪車、電動自行車、電動輪椅等,當然未來可能也會有更加高科技的適老化節能低碳型交通工具出現?!泵┟黝Uf。

他還強調,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一定要重視民生需求和城市管理的平衡,通過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來保障低碳出行工具的出行路權、出行安全,通過改善城市交通規劃理念來提高低碳出行的便利性、舒適性、安全性,通過改變公眾觀念來提高弱勢群體出行的包容性等等。(之后,城市象限也將關注北京綠色低碳交通公正轉型背景下電動輪椅出行環境的路權研究)

老齡化社會,綠色出行的未來發展要更多考慮適老化、無障礙的要求。(站酷海洛/圖)

其實,綠色出行從來不僅是一個交通上的概念,更是城市發展的指引,是未來潮流的生活方式。城市交通問題復雜且深刻,需要城市交通、規劃、生態環境,甚至包括人社等多部門的交叉合作。從單一角度看待任何一種出行方式,都無法真正解決交通系統目前面臨的問題。蓋春英提出,我們要認識到不同出行方式在交通系統中各有定位與分工,找準定位,優化交通結構,實現多種交通方式融合發展。

“衣、食、住、行”四個字,幾乎可以概括人們的基本生活,出行是居民生活的重要內容,綠色出行就如同一場城市與公眾的互動。完善的基礎設施和良好的出行服務,推動居民綠色、低碳出行的發展,公眾持續變化的出行需求又將進一步促進綠色出行服務的提升。在這個過程中,一定會出現需求與服務之間的時延,只有加強公眾與政策之間的理解,完善上下之間的溝通,才能形成良性的循環。

(專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