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資難且貴”頑疾為何在蘇州匿跡?丨“金融生態深調研”③
較之國內同類平臺,蘇州綜合金融服務平臺(二期定名“蘇融通”,將于近期發布)起步早、發展快、功能完備,特別是引入政府各部門涉企政務信息、企業水電氣和海關數據等經營信息并進行綜合評分,而政府各類獎補政策也有效破解了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頑瘴痼疾。蘇融通已成為蘇州吸引和支持中小微和科創企業來蘇發展的一大利器。
中國目前50家“燈塔工廠”中,蘇州就有6家,數量高居全國第一。蘇州企業的“含智量”為何如此之高?蘇州兩級政府對獲得智改數轉項目貸款的企業的貼息獎勵即是秘訣之一。
蘇州金融生態長期保持優良狀態,得益于地方政府、監管部門、金融機構和實體企業等多方數年如一日的合力營造與呵護。
發自:蘇州
責任編輯:謝艷霞
“最強地市級”蘇州一直備受關注。
習近平總書記于2023年7月5日至7日在蘇州調研時指出,蘇州在傳統與現代的結合上做得很好,不僅有歷史文化傳承,而且有高科技創新和高質量發展,代表未來的發展方向。
蘇州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銀行活水澆灌?!丁疤K州實踐”何以成為樣本?|“金融生態深調研”①》對此進行了深度剖析。放眼全國,聚齊國內全部十九家系統重要性銀行的地級市,唯有“最強地級市”蘇州。它們扎堆于此,深度內卷。
《蘇州銀行業為何“卷”聲載道?丨“金融生態深調研”②》刊發之后,蘇州各銀行各出奇招親近民營企業和中小微企業之深度內“卷”現象成為熱議話題。
在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長期實踐中,蘇州銀行業為何不回避民營企業和中小微企業?更令外界疑惑的是,在蘇州企業界整體獲得融資便利度全國最高的情況下,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世界級頑疾為何在蘇州銷聲匿跡?
為何同樣的銀行機構在蘇州會有如此不同的表現?它們根植的蘇州金融生態環境有何特殊之處?它可能在全國復制嗎?
銀企關系融洽
“金融生態”最早源自1935年出現的“生態系統”概念,其核心思想是生態平衡。2004年,時任央行行長周小川正式提出“金融生態”概念,各地對金融生態環境的各類考核評價由此興起。其中,江蘇省頒布實施了《關于全省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工作指導意見》,從7個方面框定了良好金融生態環境應具有的表征: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調研團隊認為,上述7個方面的表征中,最重要的核心評價指標是銀企關系,其核心要求是區域金融生態對當地實體經濟提供的服務,與當地實體經濟健康發展的需求相匹配。主要理由如下:
首先,進入新常態以來,區域實體經濟發展與金融業關聯度愈強。一個區域實體經濟發展良性,其金融生態必然正向;反之,一個區域實體經濟問題頻仍,其金融生態必受牽連;
其次,融資功能是金融業服務實體經濟的核心功能。承擔這一功能的主要是銀行和資本市場,前者以信貸支持為主,后者以公開發行債券或股票募集資金為主。2022年末,兩者在中國新增社會融資總規模中的占比約為2/3和1/3??梢?,以銀行信貸為代表的間接融資仍然是金融業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式。
第三,銀行是金融業的中流砥柱,也是其他各類金融業務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一個區域的銀行業是否發達,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該區域金融生態是否優良,決定了該區域其它金融業態能否獲得更好的發展。
對照之下,如何評價蘇州的金融生態,關鍵視乎蘇州銀行業金融機構在支持地方實體經濟尤其是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方面的服務水平、服務能力和服務成效究竟如何。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調研團隊在蘇州調研期間發現,蘇州銀行業在存貸款規模、制造業貸款規模、不良貸款率等指標上均保持國內同類城市領先水平。這顯示出蘇州銀行業與實體企業之間關系非常融洽,實體企業的金融需求已基本得到滿足。
在其它6個方面的評價維度中,蘇州在地方政策支持、社會信用環境建設和市場化水平等多個領域可圈可點。特別是困擾很多地方政府的中小企業、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在蘇州幾乎銷聲匿跡。2022年,在國家發改委組織的“中國營商環境評價”中,蘇州金融領域的“獲得信貸指標”排名全國第四,其中“企業融資便利度”指標獲評滿分,位居全國之首。
為何想貸?長伴之下共生共榮
蘇州制造業與金融業的共生歷史悠久。尤其自改革開放以來,蘇州鄉鎮企業率先發展壯大。企業預警通大數據顯示,1978年至2001年間成立的蘇州制造企業,目前仍在營業的約1.56萬家,約占蘇州2019年前成立的存量制造業企業12%,其中絕大多數注冊地位于蘇州轄下各縣級市。
這些持續經營長達20年以上的制造業企業,正是蘇州制造業的底色。他們之中,涌現出沙鋼集團(1975年創立)、盛虹集團(1992年創立)和恒力集團(1994年創立)3家世界500強企業;亨通集團(1991年創立)、協鑫集團(1990年創立)和永鋼集團(1984年創立)等26個中國民營企業500強。
縱覽這些穿越多個經濟周期和產業周期的企業發展歷程,有一條鮮明的主線,就是順應技術革命和時代發展潮流,不斷迭代產品、工藝、流程和商業模式,最終依靠科技創新實現可持續發展。
以亨通集團為例。創立之初,該公司僅是蘇州轄下吳江縣一家生產通信電纜的鄉鎮企業,但該企業很早便意識到未來通信技術是光纜的天下,因此持續不斷地在光纜生產領域加大研發投入。當時,光纖生產最核心的光棒生產技術依然掌握在國外企業手中,且拒絕向中國企業轉讓。2007年,亨通集團決定走自主研發路線,在沒有理論、沒有裝備、沒有工藝、沒有原料,一切從零起步的情況下,亨通集團依靠日均50萬元、持續1200多天的持續投入,最終成功突破國外技術“卡脖子”,研制成功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光棒產品,一舉將我國光纖網絡建設成本降低了70%。
在蘇州鄉鎮企業持續創新迭代過程中,金融機構的助力不可或缺。亨通集團從創立初期獲得吳江建行500萬元經營貸款,到成長為授信額度超過500億元,2022年營收超過1450億元的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企業發展的每一步都獲得了來自金融機構的扶持和幫助。
類似案例在蘇州并不鮮見。蘇州轄下4個縣級市均為中國十強縣。高度發達的縣域經濟催生了同樣活躍的縣域金融。在蘇州,已有4家法人銀行在A股上市,其中3家是農村商業銀行(蘇州銀行雖是城市商業銀行,但前身也由農村商業銀行改制而來)。上市法人銀行數量與上海相同,僅次于北京。
蘇州農商銀行有關負責人在接受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調研時表示,蘇州本土金融機構與本土制造業企業有著天然的密切聯系,與很多企業相伴成長。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對上市銀行2022年報統計分析發現,2022年底蘇州4家上市銀行制造業貸款平均占比超過20%,遠高于上市銀行平均水平。
因何搶貸?政府貼息支持“智改數轉”
高科技創新和高質量發展代表著未來。
“燈塔工廠”是世界經濟論壇在全球范圍內評選出的工業4.0技術應用的最佳實踐工廠,代表全球數字化智能化生產的最高水平。中國目前50家“燈塔工廠”中,蘇州就有6家,數量高居全國第一。蘇州企業的“含智量”為何如此之高?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調研團隊調研發現,雖然國家和許多地方政府也提出了鼓勵制造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政策措施,但企業“不想轉、不敢轉、不會轉的情況比較普遍”,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投入的成本高昂,但企業對由此帶來的潛在經濟效應缺乏準確清晰的判斷,以致于企業管理層在決策時難以形成一致意見。
蘇州的制造企業則不然。僅2022年一年,蘇州就有1000家工業企業共計投入510億元升級改造設備,企業數字化轉型熱情高漲。究其原因,根本動力還是政策支持力度和政府服務深度。
2021年,蘇州以“新年第一會”的方式按下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以下簡稱“智改數轉”)加速鍵,提出2023年底前完成全市規上工業企業智改數轉全覆蓋。
為確保完成上述目標,蘇州先后出臺十余項相關政策文件,其中《關于推進制造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智改數轉22條”)第一條,便是“設立工業企業智能化改造貼息獎勵資金”。其中明確規定,對獲得智改數轉項目貸款的企業,市、區兩級財政按照項目貸款額分別給予 1%貼息獎勵,其中市級財政對單個企業每年最高獎勵額度達200 萬元。
國開行蘇州市分行有關負責人表示,智改數轉項目貸款一般屬于中長期貸款,按目前5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4.3%測算,在獲得貼息之后,企業的貸款成本僅為2.3%左右。蘇州建行有關負責人也介紹稱,該行2022年發放智改數轉貸款18億元,在蘇州四大國有銀行中位居第一,其中為某生物醫藥類企業提供智改數轉貸款3億元,分別從蘇州市、區兩級財政各獲得200萬元貼息,較大程度上減輕了該企業的財務壓力。
截至2022年末,蘇州已有607家企業簽訂智改數轉專項貸款,累計授信額415.1億元,實際發放130.6億元;兌現2021年貸款貼息獎勵資金2936萬元,其中市級貼息1353萬元,有力撬動了企業投入智改數轉的積極性。
2022年末,蘇州智改數轉推進實施項目超1.12萬個,涉及企業超過9000家,覆蓋規上工業企業超過6500家,項目數量超年度目標達124%。當年,蘇州新增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9家,新增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22家。
為何敢貸?蘇融通填補銀企信息鴻溝
南方周末新金融中心調研團隊在蘇州調研期間,“蘇州綜合金融服務平臺”被頻頻提及,成為蘇州各金融機構和制造企業普遍認可的“蘇州特產”。
目前國內推出企業“綜合金融服務平臺”及類似平臺的省份包括安徽、海南、廣東等,推出此類平臺的城市則有蘇州、無錫、紹興、遵義等。其中,蘇州是較早推出該平臺的城市之一。2023年8月,該平臺二期將正式發布,并定名“蘇融通”。
蘇州綜合金融服務平臺(蘇融通)網站首頁截圖
這是一個什么樣的平臺?它“特”在何處?為何會得到蘇州各界一致認可?它對蘇州金融生態建設發揮了哪些作用?
調研團隊通過對該平臺功能結構拆解、數據統計分析和親測體驗等方法,還原“蘇州綜合金融服務平臺”的主要特點。
第一,政府全面管理,有效彌合銀企信息鴻溝。
“蘇融通”是蘇州市政策性金融服務的線上總入口,主要解決融資信息和渠道問題,引導供需雙方更好對接。平臺使用者主要是有金融需求的實體企業和各類金融機構。平臺的最大優勢就是能夠一站式整合政府各涉企部門的數據資源,減少金融機構與企業之間的信息差,讓金融機構在獲客、授信、定價等金融服務方面更加精準合理,從而降低金融機構和企業雙方的財務成本,同時降低金融機構的業務風險。
根據蘇州市政府相關公開信息,蘇州綜合金融服務平臺于2015年12月1日正式運行,由蘇州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牽頭建設,蘇州市國資委全資控股企業——蘇州企業征信服務有限公司進行運營??梢?,該平臺從出資到運營全部納入政府管理之下,有效保證了平臺運作的規范化和各類涉企信息的權威、安全。
目前蘇州大部分有融資需求的企業都會在蘇融通上注冊并發布融資的需求;平臺綜合工商、社保、環保、司法等各類涉企政務信息以及企業繳稅、水電氣、海關數據、銀行征信記錄等經營信息進行綜合評分,彌補了銀行與貸款客戶之間的信息差。銀行可以根據平臺提供的各類數據來綜合判定企業資質,并進行企業畫像和自主對接,有效節約了銀行的獲客成本。
蘇融通平臺運作示意圖。(馮慶超/圖)
第二,用好地方企業征信平臺數據支撐,為中小微企業獲得融資“開門鋪路”。
中小微企業融資難,原因之一是中小微企業的相關數據少且分散,征信記錄難以符合金融機構的授信標準。
如何破解?蘇融通與地方征信平臺緊密融合,充分利用征信數據支撐。。這相當于為中小微企業打開通往金融機構的一扇門,企業只需授權提供必要的經營數據,就可以申請接入平臺,在平臺上發布需求或直接對接入駐平臺的金融機構;而增信機構則為中小微企業提供擔保、增信服務,為企業獲得金融支持鋪平一條路。
基于綜合金融服務平臺和地方企業征信平臺的綜合運用,原本分散的企業信息通過蘇融通平臺被匯總整合并用于企業畫像,而金融機構據此更加了解企業情況,有效提高了金融機構的獲客效率,減少了金融機構的成本。
蘇融通平臺銀行融資產品展示頁面截圖
第三,政府重獎支持機制,把企業融資便利度指標直接拉滿。
中小微企業融資貴,原因是中小微企業通常經營風險高,抵御風險的能力不足,金融機構從經營安全角度對其風險定價自然較高。
怎么解題?蘇融通得到了蘇州市財政的全力支持,訪局出臺了多項獎勵支持舉措。比如信用貸政策,針對信用分600分以下的企業,獎勵年度新增貸款總額的3%;針對信用分600分以上的企業,獎勵年度新增貸款總額的5%。其它獎勵支持政策還有信保貸、制造業擔保業務補助等等。
受訪的11家蘇州主要銀行負責人一致認為,蘇州市通過蘇融通推出的獎勵支持政策有效對沖了金融機構信貸投放的風險,極大減輕了中小微企業的融資成本。
第四,覆蓋企業初創到上市全周期。
除了信貸,蘇融通還提供為中小微和科創企業股權直接融資相關服務。目前,蘇融通提供了電子信息、生物醫藥和先進材料等24條投資賽道。蘇州本地4家創投機構入駐平臺,涵蓋種子期、初創期、成長期和成熟期等企業成長全生命周期。
蘇融通平臺股權融資展示頁面截圖。
與國內其他地區的企業綜合金融服務平臺相比,蘇融通起步早、發展快、功能完備,特別是引入政府各部門涉企政務信息、企業水電氣和海關數據等經營信息并進行綜合評分,而政府各類獎補政策也有效破解了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頑瘴痼疾。企業和金融機構參與度高,蘇融通已成為蘇州吸引和支持中小微和科創企業來蘇發展的一大利器。截至目前,該平臺累計入駐企業主體近24萬家,銀行保險各類機構80家,已為蘇州6萬多家企業解決融資需求1萬多億元。
四方互助良性循環
無論是與企業長相伴,還是及時支撐“智轉數改”,抑或向中小微企業輸血,蘇州金融業的良性運營都離不開當地的金融生態。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調研團隊在調研中發現,蘇州金融生態長期保持優良狀態,則得益于地方政府、監管部門、金融機構和實體企業等多方數年如一日的合力營造與呵護。
優良的金融生態持續支持蘇州實體經濟尤其是制造業科技創新和高質量發展,最終形成實力強大的多個產業集群;實體企業用持續穩定的利潤、稅收和就業等貢獻反哺地方經濟,助力地方政府減少對土地財政的依賴,由此形成“地方政府——金融機構——實體企業——地方政府”的良性循環。
以上正是蘇州金融生態堪稱全國樣本的秘訣。
那么,在獲得政府和金融機構長期的真金白銀支持后,蘇州實體企業為何沒有扎堆傾向房地產或其他所謂“暴利行業”?企業為何能夠長期守約按時還本付息?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又為蘇州地方經濟帶來哪些回報?尤其令人好奇的是,在服務中小微企業下沉和保持較低不良率的行業世界級不可能平衡難題中,蘇州銀行業為何還能保持全國最低的商業銀行不良率?《蘇州金融生態深調研》④將對此揭秘。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