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掘明清易代之際的心史丨張敏凡讀《易代》
“太平年代的人,真的難以理解亂世人的心情!”《易代》利用《侯岐曾日記》所做的一項重要工作,便是對“亂世人”心情的描摹。
責任編輯:劉小磊
嘉定侯氏兄弟畫像。
2006年,《侯岐曾日記》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整理出版,帶動了侯岐曾及其家族的相關研究。侯氏為嘉定望族,侯岐曾之兄峒曾,在清兵下江南時,與里人起兵自保,城破被殺;侯岐曾因收留曾起兵的陳子龍,一年多后也被處死。此前,侯岐曾是各類官方記錄里“查無此人”的存在。周絢隆先生的《易代:侯岐曾和他的親友們》(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1,修訂版)借助侯氏日記,揭示了明清易代這場歷史劇變中,侯岐曾的社會交往、思想、行動,他所親歷的社會現象、政治事件,牽連出許多與時代緊密相關的問題。
百年望族終成歷史
順治二年(1645)七月,清廷對江南地區強制施行“剃發令”。剃發給士民帶來的刺激,比之亡國更甚。侯岐曾拒不剃發,閉門不出。后迫于形勢,不得不連夜剃發:“蓋至此日,始不得為戴發之氓也。予與兩兒亦重經剪裁,傷哉!” “剃發令”引起的強烈反抗,延緩了清廷統一天下的歷程,當事人的心聲“對剃發政策的負面作用是很好的佐證”(修訂本前言)。清廷還強行向江南士紳攤賣人參。推行此事的洪承疇在奏折中勉力維護朝廷形象?!兑状穭t通過《侯岐曾日記》的記述,揭穿其“‘愛恤民生’,不準‘攤派科斂’的謊言”(第74頁)。執政者強行兜售人參,不準還價,侯岐曾將之諷為“新聞”,坐實了清政府“攤派科斂”“大滋擾害”的事實。此外,通過侯岐曾應對籍沒、追租的過程,指出清初政策執行過程中的混亂失序。由于有較大伸縮空間,各級官吏借機敲詐,侯家幾乎陷于任人宰割的境地。侯岐曾在官吏之間周旋,或主動打點,或遭受需索。然而費盡心機的結果,只是推遲了結案的時間,家產在一次次周旋中,斷送殆盡。
清華大學中文系周絢隆教授與他的新著《易代》。
侯岐曾本人一直期待著明朝光復的消息,在日記中堅持用干支而非清朝年號紀年,“《日記》中凡有南明軍隊獲勝和地方武裝舉事的消息,他都十分稱快,但凡這類事件遇挫,則分外沮喪失望?!保?span class="nfzm-web-style--kaiti" style="font-family: 楷體, 楷體_GB2312, STKaiti;">第42頁)期待光復之外,侯岐曾還秘密從事抗清事業?!兑状分噩F了侯岐曾及其親友聯絡南明海上政權過程,以及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