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撿漏”上名校頻現:大學及專業正加速分化丨快評
名校正在進行中的加速分化,有助于學子與家長看清名校的本質,明白自己強大、自己優秀才是第一位的,“求其在我”才是第一性原則。在這個意義上,撿了漏也不要沾沾自喜,拉長時段看未必是占了便宜。而且,如果你沒有實力,靠運氣掙來的機會也會憑實力失去,德不配位才是大患。如果你有實力,與名校失之交臂又如何?再牛的名校也不過是一塊敲門磚,自己有沒有實力、有多大的實力,最好心中有一些數。
責任編輯:辛省志
今年高考招錄,爆出很多“冷門”,不少考生歡呼“撿漏”。如廣州大學“普通物理類”最低錄取分為453,引發熱議,不過這并不是物理類遇冷,而是204專業組(規劃建筑與土木工程組)遇冷。又如中央財經大學在河南的提檔線為601、位次為21021,對比2022年的這兩個指標(分別為615與8816),可謂慘不忍睹。
從上述現象,可以讀出哪些信息?
首先,為什么有若干專業受到學子的冷遇?因為今年的考生填報志愿更鮮明地體現出“就業導向”原則。這背后的原因有兩個:
一是在經濟下行、對未來預期走弱及存量博弈趨勢加強之下,用人單位的招聘計劃趨于保守,就業崗位的供給不足,高薪崗位增加乏力,就業市場變為買方市場。
高增長時代,拿個名校文憑就能找到一份起點高、薪水好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