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外資在華研發中心:八成在做全球研發,選址看重人才和產業集群

編者按:

2023年4-6月,南方周末科創力研究中心發起“外資研發中心調研項目”,主要就跨國公司在中國設立研發中心的基本情況、落地要素、配套政策落實情況等展開問卷調研,并根據受訪者意愿展開企業個案訪談。
外資在華研發中心的研發資金和人員投入,超出了很多中國上市企業。

受訪外資企業認為,中國研發中心的主要優勢體現在產業生態、規模市場和創新環境。

外企研發中心選址,考慮的首要條件是人才資源,其次是營商環境和產業集群。

知識產權保護,仍是他們的重要關切點。

責任編輯:顧策

國際旅行重啟以來,2023年密集訪華的跨國公司全球CEO/董事長們再三刷屏,除了探訪中國分部,與各級政府官員會談,出席在中國設立的新生產和研發中心動工/揭幕儀式,也是他們的重要日程之一。

據南方周末科創力研究中心不完全統計,2023年3-7月,至少有10家外資研發中心宣布成立、啟用或擴建。

(馮慶超/圖)

2023年1月,中國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商務部、科技部《關于進一步鼓勵外商投資設立研發中心的若干措施》,明確外資研發中心是中國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部委第一次專門發文提及外資研發中心的重要性。其實,不論是智能手機、電動汽車,還是接種疫苗針頭、隔離防護服,都離不開外資在華研發中心的研發和創新技術。只是大多數人并不了解這一低調的科創主體。

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跨國公司以合資/獨資的方式,帶著生產設備和技術、管理人員來到這里,45年過去,中國逐漸發展成為“世界工廠”,成為全球汽車、智能終端、半導體等產品的最大單一消費市場,今天已經是跨國公司全球研發、創新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

人才是研發和創新的關鍵要素。上世紀80-90年代,中國龐大的勞動力市場主要向工廠輸出產業工人,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這一時期的人口紅利。但在進入21世紀之后,隨著中國高等教育體系的發展,高校開始源源不斷地向企業輸出技術人才、研發人才。

根據中國教育部的數據,2020年中國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高校在校學生超過4000萬人。在改革開放之初的1978年,中國小學升入初中比例僅60.5%,高校在校生85.6萬人;到了2022年,中國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已達到59.6%,在學規模達到4655萬人。

早期,跨國公司主要在生產制造環節,通過外派專家和中國本土人才一起來做針對本地化的二次開發。今天,中國本土人才成為跨國公司中國研發中心的絕大多數,有些甚至直接擔綱某些品類的全球研發工作。他們是跨國公司創新體系的一部分,也是中國成為全球創新策源地的重要力量。

同時,依托中國這一規模龐大的消費市場,消費電子與電氣、汽車等全球最大規模的產業集群,跨國公司在華研發中心快速捕捉市場需求,也在向本土競爭對手學習,快速響應用戶需求,從中發掘科技創新點,甚至與用戶共創,與中國本土科研機構攜手,實現敏捷創新,并把創新技術和產品推向全球市場。

越來越多的外資在華研發中心正成長為跨國公司全球研發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全球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的新站點,集結和發揮更多人的聰明智慧,推動全球科創發展,以更好的產品和技術造福全人類社會。

2023年4-6月,南方周末科創力研究中心發起“外資研發中心調研項目”,主要就跨國公司在中國設立研發中心的基本情況、落地要素、配套政策落實情況等展開問卷調研,并根據受訪者意愿推進個案訪談與企業走訪。我們將在2023年7月下旬陸續與大家分享調研結果與個案,希望對科創企業、政府、個人有所啟發和提供借鑒。

以下是基于調研問卷結果的報告。

中國總部集中于京滬

外資研發中心是指外國投資者設立、從事自然科學及其相關科技領域的研究開發和實驗發展(包括為研發活動服務的中間試驗)的機構,研發內容包括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產品開發等。

綜合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孫顯安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