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情報告】海南 理性——專訪海南省副省長姜斯憲
責任編輯:曹筠武
中央的投資出手很快,宏觀決策后可做必要調整,趨向于理性。海南本身有深海資源,煉化、造紙企業所產生的污染是可控制的。GDP因素在干部的使用選拔上所能產生的作用是極其有限的,干部的主要任務是提升當地生活質量和社會發展水平。
南方周末:這一波經濟危機對海南有什么影響?
姜斯憲:從去年下半年經濟危機影響中國,也波及到海南。海南幾乎是同步的。海南最大的企業海南煉化是首當其沖,因為油的進價高,但是出價是國家控制的,是政策性影響。海馬汽車也和其他企業一樣。去年下半年掉了大概有一半。還有境外游客的影響。礦石變動很大,比如說鐵礦,降了30%~50%。橡膠原來兩萬多一噸,最低的時候降到九千多塊一噸。
南方周末:危機最大的是什么?
姜斯憲:還是房地產業。
南方周末:相關統計說最多的時候境外的游客掉了60%?
姜斯憲:這是最厲害的時候,我們的兩大主力來源,其中一個是俄羅斯,一個是韓國,在今年都有回落。我們應該把境外的市場多元化,多元化才能產生東方不亮西方亮的效果。我們希望以后在香港、日本、東南亞包括歐洲市場上有所作為。
南方周末:財政上現在海南有什么壓力?房地產下跌,對地方的財政收入有什么具體影響?
姜斯憲:去年我們取得了33%的預算收入,基金收入增長比例更高,今年我們沒有那么大的期待。在過去三年中,我們土地出讓的收入增長的非???,實際到位的土地收入去年差不多有70億人民幣,占了一般預算收入的一半。我個人認為今年的土地出讓收入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