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西域貿易衰落Vs漢唐成功經略西域:氣候因素不可忽略

1900年以來是一個新的暖期,這次氣溫升高一直持續到了現在,而且至今勢頭未減。根據1980年代到2002年的記錄,發現西北降水一直在波動增加,而且這個趨勢同樣維持到現在。水文調查也顯示,克孜河、疏勒河等內陸河流量都在增加,鹽湖、青海湖、烏蘭烏拉湖等內陸湖泊面積也在顯著擴大,塔克拉瑪干沙漠東緣甚至出現了新湖泊。目前中國的氣候,已經追平了北宋。如果再繼續升溫下去,將可能重現漢唐那樣的暖濕期。而西域是否又會迎來一個,像漢唐那樣繁榮的綠洲時代?

責任編輯:陳斌

明成祖永樂十二年(1414年)閏九月,一支8人的使團在明朝外交家陳誠的率領下,歷經一年多的長途跋涉,終于抵達了帖木兒帝國首都哈烈(今阿富汗赫拉特)。陳誠這次出訪非常成功,第二年他返回南京時,中亞乃至西亞各國也紛紛派人隨行訪華。各國使團竟多達數百人,最遠的甚至有埃及馬穆魯克帝國的使節。明廷還在新疆哈密、甘肅等地設立“互市”,允許西域各國商隊來此貿易。

實際上,這不是明朝第一次向西域派出使團,當然也不是最后一次。早在明太祖時期,明朝就曾派使者出訪中亞。到明成祖更是大量開放關口,使者往來不絕,還向西域提供種子、農具,幫助其興修水利。

明朝初年積極打通西域,也是希望能恢復漢唐絲綢之路的繁華。然而盡管明初向西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效果卻并不理想。乃至今天我們說起明朝的對外貿易,首先想到的是鄭和下西洋、隆慶開關等海上絲綢之路,卻往往忽略了明朝也曾試圖溝通西域與中亞。

而明朝難以振興路上絲綢之路的原因,實際上就藏在陳誠所著的《西域行程記》里。他詳細記錄了從陜西肅州衛出發后的路線,日記中自從離開嘉峪關后,就滿是“沙磧茫然”“行百余里不得水”“山道崎嶇絕無水草”等文字。經過吐魯番盆地的火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