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多年前,朝鮮戰場上的“地下長城”是怎樣筑成的
今年是抗美援朝戰爭勝利70周年。在兩年零九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中,與朝鮮一江之隔的遼寧成為全國支援抗美援朝作戰的最前線。作為國內重要的重工業基地,遼寧的工人們積極響應生產號召,用實際行動在生產線上匯聚起支援前線“抗美援朝 保家衛國”的鋼鐵洪流。
總臺記者姜繼媛:我手中這把看似很普通的軍鎬,在70多年前,它卻是志愿軍戰士們躲避敵軍轟炸,保障生命安危的重要戰備物資。當年我們的戰士們,就是用它挖掘出了朝鮮戰場上的“地下長城”。
1950年秋天,按照相關部門的部署,當時的沈陽重型機器廠接到了要在兩個月內生產出10萬把軍鎬的任務,以確保在志愿軍入朝作戰前能配發到位。面對生產原料短缺的困境,沈陽重型機器廠除了調集原料,也向本廠職工發起了募捐閑置鐵器的號召,沒想到號召一經發出,短短一個月時間,生產所需的材料就湊齊了。
北方重工(原沈陽重型機器廠)重大部件分廠副廠長 成云國:當時的原材料需要200噸,于是就號召全體員工,補充原材料,有的員工把自己家的爐鉤子、爐箅子,鍋,還有螺絲釘、大的螺絲帽,全部奉獻給工廠,把這些原材料湊齊了。
由于此前沒有生產軍鎬的經驗,怎么保質保量地完成任務,也成了擺在工人們面前的一道難題。
北方重工(原沈陽重型機器廠)重大部件分廠副廠長 成云國:經驗也少,也沒有這方面的生產線,在技術人員和全體員工的共同努力下,研究出了“疊芯串鑄”的新工藝方法。像串糖葫蘆一樣,給它串起來,這樣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總臺記者姜繼媛:經過沈陽重型機器廠工人們的晝夜奮戰,這十萬把軍鎬的生產,僅僅用了19天的時間。這組雕像,生動還原了當時志愿軍戰士們用軍鎬挖戰壕的情景。這也成了遼寧工人為志愿軍戰士交出的第一份鋼鐵保障。
此時,在距離沈陽80公里外的鞍鋼工廠,工人們也緊鑼密鼓地開啟了大規模生產軍需鋼鐵的支前運動。
鞍鋼集團鞍山鋼鐵原黨委副書記 王延綿:前方有需要,一定盡全力解決。志愿軍急需炮彈。鞍鋼當時既沒有技術條件,也沒有工藝規程,完全是白手起家。大家在實踐中摸索,集思廣益,共同研究,創造出“高溫、薄渣、活躍沸騰操作法”,煉出合格的鋼水,軋制出符合標準的鋼坯和鋼材。
當時,鞍鋼是美軍飛機滋擾的主要目標之一。面對危險,工人們沒有退縮,高爐配管工孟泰甚至直接住在了高爐旁的修理廠房,時刻守護著高爐。
鞍鋼老工人孟泰女兒 孟慶珍:老父親一年多一共就回來兩次,我說,你不害怕嗎?害什么怕,不害怕!他說,你炸一個,炸壞了,我修一個。你炸兩個,我修兩個。你總不能把我十個高爐都炸平了吧。他說,有我孟泰在,就有高爐在!
工人們在此起彼伏的警報聲中,夜以繼日地趕工生產、搞技術革新。用“鋼鐵意志”踐行“抗美援朝 保家衛國”的使命。
鞍鋼老工人孟泰女兒 孟慶珍:這是老父親自己親手寫的名字,他不識字。代表全廠職工表示決心,朝鮮戰爭,我們志愿軍都到朝鮮去打美國,但我們在后方一定支持他們。所以有信心,一定要打勝。
抗美援朝期間,6架“鞍鋼號”飛機,500對米格飛機用的副油箱,36萬把軍鍬,8700多噸55號炮彈鋼等等,這些都是鞍鋼工人們晝夜奮戰,為前線輸送的強力支援。1951年7月,東北人民政府為鞍鋼頒發了嘉獎令。
總臺記者姜繼媛:70多年前,鞍鋼在百廢待興中支援抗美援朝,創造了產量與質量的新紀錄,70多年后的今天,鞍鋼產品銷售覆蓋全球70個國家和地區。一代又一代的鋼鐵工人,在愛國主義精神鼓舞下,正續寫著中國工業的鋼鐵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