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聲:俳句三問
吳采采用云和峰描繪元旦的天空,是單挑。小草拿滑梯當月下老兒,把高聳的塔吊與一輪明月聯系起來,是混搭,使讀者不由得想象滾圓的月亮順著滑梯滑下來。俳句以打破傳統為能事,混搭是最有效的手段。
責任編輯:劉小磊
致力于俳句革新的俳人正岡子規(圖左)和高濱虛子。
當我們談論俳句時,我們要談論什么呢?大概有三個話題:一、什么是俳句,二、俳句寫什么,三、俳句怎么寫。
一、什么是俳句?
俳句是日本傳統的定型詩,即使從松尾芭蕉算起,它也比受西方影響而產生的新體詩早二百多年。作為定型詩,俳句有兩個最基本的規則,一是十七音,二是季語。若無視這兩個規則,不把俳句的定型當回事,等于不把它當詩。季語屬于內容,我們把俳句譯成中文,季語一般都不會丟掉,例如芭蕉的名作“古池”(“古池や蛙飛び込む水の音”),無論誰來譯,都少不了“蛙”,它就是這首俳句的季語。問題多出在十七音上,它是俳句的外型。
俳句只有十七個音節,從節奏上斷為五七五,算作三句。一首俳句叫“一句”,從語法來說,確實可能像我們說的一句話,但俳句是詩,讀的是節奏,并非按語法或內容讀。語言變換,保留外型是一大難事。十七個音節就是十七個假名,假名也叫假字,俳句別稱十七字,但若把十七個假名實打實地譯成十七個漢字,會招人詬?。耗睦飦淼哪敲炊鄡热?!
各種語言翻譯HAIKU(俳句)一般都譯成三行,努力無限地接近原型,但似乎只有漢字能夠從自然數上譯出五七五?!肮懦亍钡摹挨洹笔撬^切字,把這首俳句切成兩截,周作人將其翻譯成散文的碎片時煞費苦心,譯作“古池呀,——青蛙跳入水里的聲音”,不僅把“や”譯為感嘆的“呀”,而且用“,——”來表現切字的標點作用。雖然他主張俳句不可譯,卻也曾嘗試譯成三行。翻譯俳句應該有兩點覺悟,一點是有義務讓讀者認識俳句是詩,另一點是有責任把俳句譯成讀者認可的詩。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