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認真對待土地,土地會不會認真對待我們? ——專訪《種地吧!少年篇》總導演楊長嶺
“他們現在平均年齡在23歲左右,有一些奇思妙想,干一些信馬由韁天馬行空的事,我反而覺得是好事,因為他們未來有足夠的時間,去修正和糾正自己,對吧?”
發自:杭州
責任編輯:楊靜茹
一個深夜,十個年輕人搬了30噸有機化肥。
2023年7月29日,綜藝節目《種地吧!少年篇》(以下簡稱《種地吧》)第一季收官。
8個多月前,這檔以10個年輕人種地為主要內容的綜藝開拍。在杭州市西湖區三墩鎮山聯村后陡門58號,他們承包了142畝地:其中120余畝種了小麥;一塊空地上搭建了羊棚、雞圈、鴨舍,毗鄰的另一塊地上建了3個大棚,一個用來種辣椒、櫻桃蘿卜、雪里青等蔬菜,一個用來種4000盆玫瑰,還有一個則用于水培生菜;隔著一條村道,是一片蝦塘和一片魚塘。另外,他們還把原先的3間平房整修了一番,擴建了院子。
這是他們第一次嘗試種小麥、養殖、做基建,10個人用大半天扛30噸有機肥,又花一天時間把4000盆玫瑰搬進自己搭的大棚……觀眾被10個年輕人的勞作和熱血打動。節目里的種地生活給觀眾提供了一個美好的平行時空:這是個沒有淘汰機制、不存在競爭的地方,年輕人們與人為善,不斷嘗試,互相支持。
6月6日,10個年輕人收小麥的那天上午,總導演楊長嶺騎著電動車來崗哨接我們,電動車是他在后陡門最方便的交通工具,他騎著它在麥田、農舍、中控室(由幾只集裝箱搭建而成,在農舍背后,已經生銹)之間到處跑。
導演楊長嶺。
楊長嶺做電視做了二十多年。2000年初,他在當時家喻戶曉的綜藝節目《歡樂總動員》中做編導入行,之后又做過制片人。
從業期間,他親歷了國內綜藝發展的幾次轉型。2010年代初,一系列模式引進節目出現,《達人秀》《好聲音》《爸爸去哪兒》等超大成本的新節目拉高了國內綜藝節目的制作規模和規格,改變了原有的傳統綜藝制作理念。2020年開始的新冠疫情挫傷了整個娛樂行業,疫情之后模式節目更顯疲態,帶有摸索嘗試性質的各種原創類節目進入大眾視線。
導演組對于《種地吧!少年篇》的最初構想是做一檔小體量的節目,用偏紀錄片的方式拍攝明星嘉賓在田里種植蔬菜瓜果——也不用每天守在那里,能伴隨農作物成長的不同階段、參與一下勞作即可。隨著討論和策劃的不斷深入,導演思路逐漸清晰:一定要踏實種地,一定要讓少年們體驗從播種到收獲的完整過程。
2022年7月,節目組發出招募通知,要招19-26歲的年輕人(會開農機、放牛羊雞鴨、播種插秧施肥者可放寬限制),進行6個月不間斷的拍攝,做一檔“致力于重建少年和土地連接的現代農業勞作紀實互動真人秀”。
十個年輕人成立了名為“十個勤天”的公司。圖為他們穿著自己訂制的工裝,去政府領取營業執照。
在幾重意義上,《種地吧》是非常新鮮的:節目組選擇了農業這一與娛樂行業距離遙遠的產業;嘉賓是出道了但不出名的藝人,或者還處在演藝圈邊緣的新人,沒有通告費;超過200天的拍攝,幾乎沒有劇本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