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26年,兩次填報志愿:信息壁壘對農村學子不公平
高校經常被譽為象牙塔,經常呈現一副高深莫測的姿態,很多人的直觀感受是不明覺厲。但象牙塔不為人知,象牙塔太神秘,于準大學生及家長來說極其不合理、極其不公平。
這種不公平最明顯的體現有兩方面:有門路知道相關資訊的人和壓根不知道任何資訊的人,城市里見多識廣的孩子及家長和農村里壓根兩眼一抹黑的孩子及家長,其結果是,有的人可以以低分逆襲某某優勢與王牌專業,有的人分數非常高,卻無奈地讀了一個非常普通的專業。
責任編輯:陳斌
近日,我所在的廣州大學火了,只因“高考453分上廣州大學”,其具體所指是,我校建筑規劃與土木工程專業錄取學生中的最低分是453分,最高分是590分。
一個基本的事實是,土建類專業“遇冷”,沒有多少考生填報。這固然與樓市低迷等大形勢有關,但更多與很多考生及家長不知道土木工程專業是廣大王牌專業的認知偏差有關。
有453分的同學成功逆襲,當然就有600多分的人不幸踩雷,優秀的院校和競爭力強的專業,及一般的院?;蚋偁幜θ醯膶I,不能說完全決定孩子的未來,但很大程度上影響孩子的未來。填報志愿,真的是一門學問,很講究,玄機頗多。
我當年填報志愿:陰差陽錯
時針撥回到1997年的夏天,我念高三。那時候是先填志愿,后參加高考。班主任和任課老師鮮有指導,也沒有能力指導,他們只擅長教授語數外物化生,對院校、專業、就業等相當陌生;于我而言,一個小鎮做題家,當然不知道外面的世界,也壓根沒有任何渠道知道;于我的家人而言,父親當時在武漢某磚瓦廠打工,母親在家務農,當然也是兩眼一抹黑。
所謂的填志愿,現在看起來非常重要的事,是家長、考生和老師共同商議的重大事件,但當時感覺就是我一個人的事。我記得我拿著老師發的一本厚書,花了1小時翻了翻,胡亂填報了事,我不想因為這個事耽誤溫習功課的寶貴時間。我的大部分同學也和我一樣,糊里糊涂,應付了事,因為壓根不懂。
這事現在看起來很荒唐,但當時卻很容易被理解,念的學校是農村學校,大部分老師也是農村出身,絕大部分老師上課時操的語言是我們那里的方言,有個大學可以讀,無疑比上哪所大學、讀什么專業,更加重要,。當時的說法是,離開家鄉,跳出農門,就算是成功了。
我那時候的填報,記得有四個批次,每個批次可以填報四個學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