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大賽改變一座城:成都的“城市突圍”
編者按:
那么,大運會究竟給成都帶來了哪些機遇和挑戰?又將為成都留下什么?本期南方周末制作《大城大運》專題,分別從城市建設、科技落地和體育惠民的角度,提出不一樣的思考。
李暢觀察到,一部分新建場館是建設與籌賽并行,所有的運營單位會同時面臨場館的移交接收、初步管理、深入管理、保賽、籌賽、測試賽,以及手續、資質辦理等各種問題,涉及一整套機制和理念的更新。這對于成都體育產業來說,是一場綜合考驗和系統升級。
從硬件設施的“骨干打造”,到城市治理能力“塑造肌肉”;從全民運動、青春之城的“基因傳承”,到輻射多元產業發展的“細胞進化”,大運會之于成都,并不是單一橫截面的切割影響,而是全民性、全系統、全方面的城市突圍。
(本文首發于2023年8月3日《南方周末》)
發自:成都
責任編輯:蘇洋洋
“12、11、10……”
“太陽神鳥”尾羽閃動,奪目異常。古蜀文明的文化遺產,穿越三千多年的歷史,幻化成2023年成都大運會開幕式的核心意象,彰顯著主辦城市的浪漫。象征太陽光芒的12道焰火迸發向上,依次升空。
2023年7月28日晚8點,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在全世界的矚目中隆重開幕。
伴隨著金色芙蓉花的熱烈綻放,坐擁千年歷史文化底蘊的中國西部內陸城市——成都,第一次在世界三大綜合性體育賽事的舞臺上,向全球遞上城市名片,鄭重道一聲:歡迎!
一場大賽改變一座城的故事,并不少見。1988年漢城奧運會,吸引大量海外投資,帶動整個韓國的飛速發展;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讓知名度不高的主辦地一躍成為國際著名旅游城市;2008年北京奧運會,更是一場經濟、文化的交流盛宴;2011年深圳大運會,則加速龍崗新城的崛起與蝶變……
時光的指針日夜輪轉,故事的主角來到成都。大運會如何改變成都?成都又將如何借由大型賽事的跳板,邁向國際化大都市的新未來?
成都大運會開幕式焰火表演。
體育產業的系統升級
2020年,是韓立鋒職業生涯的轉折之年。
這位生于河北、長于北京的地道北方人,決定來到近兩千公里外的西南內陸城市成都,成立萬館體育西南中心,并計劃花十年時間深耕于此。
這并非心血來潮。在他看來,一場大型的國際賽事可以改變一個城市,且隨著籌備賽事而至的政策理念、發展規劃不容小覷。于成都而言,建設世界賽事名城、成為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就是一切行動的本源。
將頂層設計與現實情況一對比,韓立鋒發現了成都體育產業發展的巨大潛力,且可以作為總結過往經驗、打造標桿場館的絕佳“試驗臺”。與此同時,成都獲得大運會承辦權的消息傳回;坐落于成都北部金牛區的鳳凰山體育公園動工建設,一大批舊場館將改造升級,東安湖體育中心也在規劃之中。
韓立鋒曾將世界著名體育場館運營商AEG團隊的經驗,應用于北京五棵松體育館,并取得了成功。成都迸發的體育激情讓他相信,同樣的成功能在這片熱土上得到延續。
2022年初,韓立鋒帶著八年五棵松體育場館的運營經驗,率團隊萬館體育與成都當地國企成都城投置地合資成立城投萬館,接手大運會的主場館之一——鳳凰山體育公園的市場化運營工作。
市民在鳳凰山體育公園內鍛煉。
在韓立鋒從北京動身來成都的同年,深度參與國際籃聯籃球世界杯、世界輪滑錦標賽、世界乒乓球團體錦標賽等場館運營工作的李暢,也回到了家鄉成都,加入大運會的籌備工作小組,后負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