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然:為什么要打破地方政府供地壟斷
上級政府在允許地方政府繼續利用“征地-收儲”方式提供住宅用地的同時,還應要求下級(地方)政府必須通過挖潛城市存量低效用地,來提供部分新增住宅用地。同時地方政府需要確保一定比例的住宅用地出讓金會被返還給存量低效用地的業主,來調動其供地的積極性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
責任編輯:周建平
2023年6月21日,山西太原,民眾在售樓部查看商品房戶型
采訪開始前,經濟學家陶然坦言自己有些疲憊。為了宣傳他2023年出版的新書《人地之間:中國增長模式下的城鄉土地改革》(下稱《人地之間》),幾個月來他一直在高密度地接受媒體采訪,參加各種直播分享。他把這視作學者的“本分”,“認真研究自己感興趣的話題,把研究發現與學界、社會大眾、政府部門分享?!碧杖皇窍愀壑形拇髮W(深圳)人文社科學院教授。起筆時,他設想的讀者是研究者和政府相關工作人員。如今,他更期望這本書能抵達一個個關心中國前途的普通人。
《人地之間》的緣起可以追溯到2003年,時任中國科學院副研究員的陶然赴浙江多個地市縣調研。在浙北時,他詢問一位市級土地整理中心負責人,“地方征來的土地雖然可以吸引不少制造企業,可企業向地方繳納的所得稅往往減免多年,絕大部分增值稅要上交中央,地方政府拿到的比例并不高??紤]到征地補償、基礎設施建設、開發區污染治理,乃至維穩等多方面成本,好像并不劃算?”
這位負責人說,“如果不搞開發區,不把制造業引進來,沒有大規模的工業發展,誰來買政府出讓的商住用地,誰會買那些商品房呢?”
陶然豁然開朗。他意識到,這正是地方政府大搞逐底競爭來招商引資的關鍵激勵所在,“只有制造業發展起來了,才會帶來高收入人群,后者才會在本地購買住房,并增加服務業消費,政府才可能通過壟斷供應商住用地,獲取高額土地出讓金?!庇纱顺霭l,經過多年研究,他提出了分析中國增長模式的“三二一”框架,即國企在上游部門、國有銀行在金融行業、地方政府在商住用地出讓上的“三領域行政性壟斷”,各級政府的國際、國內“兩層逐底式競爭”,以及民營企業在下游制造業的“一類市場化競爭”,并寫進了《人地之間》。陶然認為,這種模式的優勢與弊端導致,雖然過去25年中國取得了與日韓快速成長期相當的增長率,但在收入、財富分配、環境和勞動保護、城鄉土地利用、農民工市民化、農業和農村發展等方面的表現落后。
在陶然看來,要了解真實世界發生了什么,以及為什么會這樣發生,不能僅從理論出發,更需要扎實的實證研究。2002年從美國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博士畢業,陶然便扎身于基層調查,“好的研究是在實踐中觀察現象,提出理論假說,再用現實數據檢驗理論框架的解釋力,并不斷調整?!焙髞?,他開始參與相關部門和地方政府關于土地、戶籍、住房改革的政策討論和制定。他主持過兩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目前正在主持一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2020年和2021年連續入選全球性信息分析公司愛思唯爾發布的中國高引用學者“理論經濟學”榜單。陶然認為,他們這些經歷了中國轉型發展過程的社會科學研究者肩負著重大責任,有一系列“實然”的問題亟待很好的回答。
撰寫包括《人地之間》在內的中國轉型發展“三部曲”便是他提交的其中一份答卷,三部曲致力于為中國過去70年的轉型發展提供一個系統性的理解框架,并提出未來變化的可能方向和解決問題的潛在思路。
訪談中,陶然分享了他對“中國模式”、“拼經濟”、地方債、房產泡沫、城中村改造等時下熱門話題的看法,以及一個社會科學研究者如何看待改革的前景和自己研究的初衷。
“中國模式”是存在的
南方人物周刊:為什么圍繞“中國模式”,學界一直有諸多爭議?
陶然:學界不僅對“中國模式”的提法意見不一,甚至對是否存在“中國模式”都爭議巨大。
那些同意中國政府在過去40多年發揮了重要作用的論者,一般傾向于認為存在“中國模式”。從“制度決定經濟發展”的立論出發,部分學者熱衷于探尋各種可能引發中國轉型期高增長的特殊性制度安排,比如“經濟體制持續分權理論”和“地方官員晉升錦標賽理論”等等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趙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