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駒橋流浪記
李華把在馬駒橋的漂泊生活稱為“流浪”——離開家鄉,來到陌生的環境,住所、工作和收入都是臨時的。但它不同于乞討,而是通過自己的勞動,在夾縫中求得生存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
責任編輯:方迎忠 鄭潔
李華經常在涼水河河畔搭個帳篷剪輯視頻,有時也夜宿在此。河邊很清靜,微風陣陣,比室內還涼爽。李華稱之為“藍天賓館”
李華,38歲,初中畢業后離開老家河北張家口開始“北漂”,至今已滿20年。他形容這是一段“人生如夢”的歲月:上過流水線、做過月薪過萬的銷售、創辦過公司,如今“流浪”在馬駒橋。
2023年2月,一對來自西安的夫妻拖著行李準備離開馬駒橋。他們來京兩天,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
生意興隆時,李華手機里的零花錢長期保持在五位數,經常帶客戶出入高檔飯店。新冠疫情期間,公司破產,他的人生就像銀行卡里的存款一樣重又回到起點。
2021年春節剛過,李華在工友的介紹下來到北京馬駒橋勞務市場。這里是全國著名的臨時工聚集地,最大的特點是臨時、日結和人口流動性大。據北京市通州區人民政府網站2020年7月的數據,馬駒橋鎮鎮域面積82平方千米,實有人口15萬,其中,流動人口超過10萬。
馬駒橋一家中介公司門前張貼的招聘信息
來馬駒橋找活兒的多數是各地的農民工,中介提供的工作大多是技術含量不高的體力活兒:搬運工、快遞、保安、分揀員、保潔……李華站在路口,看著一家家中介門店外擁擠的人群,怎么都不敢相信自己會跟這里產生交集。
傍晚時分的馬駒橋商業街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趙立宇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