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銀行破解“世紀難題”,蘇州企業為何樂意還貸?丨蘇州金融生態深調研④
蘇州的民營企業家對制造業情有獨鐘,有些甚至數十年始終在一條賽道上不斷深耕,保持了穩健務實的經營風格。在產業賽道上下游擴張或者技術革新投入上,蘇州企業家的表現尤為篤定與大膽。而對于與主營業務毫不關聯但看似利潤回報更高的行業和領域,蘇州的企業家則顯得非常謹慎。
蘇州企業生產經營長期獲得實實在在的利潤,為按時足額償還貸款本息提供了有力保障。
強大的實體經濟也為蘇州反哺豐厚。10年來,蘇州規上工業企業為當地年均貢獻稅收達618億元。充沛的財政資金通過政府各類產業支持政策回歸實體經濟中,支持中小微企業和高科技企業扎根蘇州做大做強做優。
發自:蘇州
責任編輯:謝艷霞
“我只想賺點利息,你卻惦記我的本金?!边@句流傳甚廣的玩笑話,深刻揭示了銀行信貸業務的世界性世紀難題:如何在加大投放信貸的同時避免不良貸款率飆升。對于這一全球銀行業的世紀難題,蘇州銀行業的解題過程和結果無疑令人刮目相看。
蘇州銀行業能夠在激烈市場競爭中長期保持優良的金融生態,特別是在持續長達十多年大規模信貸投放的同時,蘇州市銀行業不良貸款率卻始終保持在極低水平。
在《 “蘇州實踐”何以成為樣本?》《蘇州銀行業為何“卷”聲載道?》《“融資難且貴”頑疾為何在蘇州匿跡?》三篇系列深調研報告相繼發布之后,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團隊轉換視角,聚焦銀行信貸的主要客戶群——實體企業,探究實體企業如何助力銀行業破解世紀難題。
企業更專注主業 財務偏向謹慎
2012年以來,蘇州市銀行業不良率始終保持在江蘇最低水平,且自2018年以來,蘇州市銀行業不良率連續5年下降,從2018年末0.72%一直降至2022年末0.44%。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對蘇州主要商業銀行調研和統計分析蘇州規上企業財務數據發現,蘇州銀行業不良貸款率之所以極低,至少有四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蘇州經濟基本面基礎扎實,實體經濟尤其制造業長年不衰,為銀行擴信貸同時控不良提供了良好條件。
2022年,蘇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涵蓋35個工業大類,年總產值達4.36萬億元,排名全國第二,其中11個行業年產值各超千億。與10年前相比,蘇州工業總產值、主營業務收入、利稅總額增長和利潤總額分別增長51.8%、54.4%、67.8%和90.5%。企業生產經營長期獲得實實在在的利潤,為按時足額償還貸款本息提供了有力保障。
強大的實體經濟也為蘇州反哺豐厚。10年來,蘇州規上工業企業為當地年均貢獻稅收達618億元。充沛的財政資金通過政府各類產業支持政策回歸實體經濟中,支持中小微企業和高科技企業扎根蘇州做大做強做優。由此,形成了獨具蘇州特色的優良的經濟生態循環。
二是不良貸款率本質上是一場“競速游戲”:作為分子的不良貸款額和作為分母的信貸規模之間,誰增長速度更快,誰就能主導不良貸款率指標的走向。
自2018年以來,蘇州每年年末信貸規模余額均較上年大幅增長,且增幅逐年擴大:2019年新增超過3000億,2020年超過4000億,2021年超5000億,2022年超過6000億。如此大規模的增量信貸入市,蘇州信貸總規模5年間從2.7萬億迅速增至4.7萬億。而蘇州2018-2022年期間的不良貸款余額卻保持在200億元上下窄幅波動。在雙方此消彼長中,蘇州銀行業不良率呈現出非常明顯的“分母效應”:不良貸款余額近3年雖逐年稍有增加,但不良率卻逐年下降。
三是蘇州的企業家普遍審慎,甚少踏足房地產和互聯網金融等所謂“暴利”行業。
蘇州經濟富庶,且是宜居宜業宜游的歷史名城。2022年其常住人口為1291.06萬人,城鎮化率高達82.12%,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47平方米。在源源不斷的住房需求下,蘇州房地產開發投資強度絲毫不輸于任何重點城市。2013-2022年,蘇州的年度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了82%,占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的比例也從25%提升至近50%。
然而,蘇州房地產大市場卻沒有孕育出房地產大企業。這與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杭州等重點城市相比表現迥異。翻看過往5年各類房地產行業榜單排名,前50名沒有一家來自蘇州的房地產企業上榜。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調研團隊發現,蘇州的民營企業家對制造業情有獨鐘,有些甚至數十年始終在一條賽道上不斷深耕,保持了穩健務實的經營風格。這并非蘇州企業家缺乏開創的勇氣。恰恰相反,在產業賽道上下游擴張或者技術革新投入上,蘇州企業家的表現尤為篤定與大膽。而對于與主營業務毫不關聯但看似利潤回報更高的行業和領域,蘇州的企業家則顯得非常謹慎。
此外,蘇州的銀行機構對于制造業企業涉足與主營業務無關的多元化擴張也大都保持謹慎。蘇州多家主要商業銀行負責人在接受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調研時確認,如果制造業企業提出投向房地產或其它非鼓勵行業的信貸需求,銀行評審授信會非常審慎。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認為,銀行的信貸傾向客觀上也對制造企業的盲目多元化擴張形成了財務約束。
四是蘇州制造企業大多不盲目放大經營杠桿,在企業決策和財務狀況上更偏向穩健經營。
上市公司的表現可做印證。蘇州現有北上深三大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210家,其中制造業上市公司170家,占比達81%。
資產負債率可以反映企業運營財務狀況是否穩健。通常情況下,資產負債率指標過高,意味著企業財務杠桿過高,需要償還的債務本金和利息壓力相應增大。2022年末,170家蘇州制造業上市公司的平均資產負債率為39.85%,與A股全部制造業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相比,低了1.76個百分點。這顯示蘇州制造業上市公司整體財務狀況較為健康,甚至略有保守。
同時,蘇州的制造業企業又非常重視自身信譽。眾多蘇州上市公司將貸款本息的償付情況作為重要事項在其年度報告中予以明確披露,其中貸款償還率和利息償付率雙雙達到100%的制造業上市公司超過100家。
綜上,蘇州銀行業長期保持極低的不良率,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結果。但作為貸款方企業端,自身保持財務穩健,發展不盲目求快,既減少了企業經營風險,也保證了銀行信貸能夠按時還本付息。
借款不積極 還貸很主動
蘇州銀行業為何卷,還有一個反常的原因。與全國其他城市相比,蘇州制造業上市公司在向銀行貸款這件事情上,積極性似乎并不太高。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統計分析發現,在蘇州170家制造業上市公司中,最近5年從未獲得銀行信貸支持者有5家公司,連續5年均從金融機構獲得貸款的制造業上市公司108家,占比僅63.5%;2022年底,上述108家上市公司獲得借款資金合計2165億元,較2018年增長51.2%,平均一家上市公司新獲借貸資金約20億元。
綜上顯示,銀行信貸對蘇州制造業上市公司的覆蓋面已較廣(近5年至少有過一次借貸的上市公司占比達97%),但服務深度和力度仍有空間。
究其原因,一方面固然是蘇州制造業企業較為保守的財務策略所限,另一方面也與蘇州制造業上市公司板塊中小企業居多,企業資產規模偏小有關。2022年末,蘇州170家制造業上市公司平均資產規模只有55.2億元,只有全國制造業上市公司平均水平的約一半。
與此同時,對于按期還本付息,蘇州企業明顯更積極主動。自我聲明是蘇州上市公司普遍采用的一種方法。僅2022年,獲得銀行借款記錄的制造業上市公司中,約一半公司主動披露其年度貸款償還率和利息償付率均達到100%。規上企業尤是上市公司層面,尚未發現有信貸本息逾期現象。
由此可見,蘇州制造業企業穩健甚至偏保守的經營風格是蘇州銀行業機構在大規模投放信貸的同時有效保證信貸質量的主要原因之一。
應鼓勵實力企業整體上市
“蘇州樣本”有哪些經驗可復制?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調研團隊認為,蘇州良好的金融生態秘訣基本明了:政府、銀行和企業之間已形成一個互相助力的生態圈。蘇州在產業政策、金融特色服務和企業經營風格等方面的創新做法,均可提煉并復制。尤為值得一提的是,蘇州實體企業與金融機構之間已孕育出一個守初心、重誠信、嚴紀律和強聯系的社會氛圍,信貸擴張速度恰與實體經濟的真實需求匹配,而獲得信貸支持的企業能夠通過自身的審慎運營實現可持續利潤和稅收貢獻,并按時還本付息,避免了不良貸款同步增加。蘇州自古以來形成的實業初心、工匠精神和誠信文化等,則是蘇州獨有的內在優勢。
毋庸置疑,蘇州已經站在了新時代高質量發展和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前沿。在科技自立自強和高端制造等很多方面,蘇州處于全國領先水平,尤其在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方面獲得廣泛肯定。但蘇州還有進一步提升空間。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調研團隊建議,蘇州未來可在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做好金融業改革創新發展,更好服務實體經濟,助力蘇州經濟社會不斷進步。
一是進一步鼓勵推動直接融資各項政策措施落地。2022年,在蘇州社會融資結構中,企業通過發行證券、債券、票據等直接融資方式實現融資規模超3400億元,占全社會融資規模約36%。但蘇州直接融資仍有巨大提升空間,尤其企業債、公司債和各類票據融資,未來應有更大發展空間,更有效滿足實體企業發展需求。
二是進一步做大上市公司,特別是推動地區龍頭企業整體上市。2022年,蘇州各類上市公司241家,累計融資達5166億元。兩項指標在全國各地級城市中遙遙領先。但也應清楚看到,蘇州上市公司數量雖多但規模普遍較小。未來應進一步鼓勵地區具有實力的企業登陸資本市場,同時鼓勵支持已上市企業開展各類再融資活動,充分利用場內場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助力實體企業做大做強做優。
三是進一步發揮金融杠桿和連接優勢,支持“卡脖子”領域攻堅克難。蘇州聚集了一大批“卡脖子”技術攻關企業。這些企業一個共同特點是規模較小、運作時間較短,但目前的經營狀況和財務表現普遍不夠理想。蘇州應充分利用企業金融杠桿可控的優勢,適度擴大對這些重點領域的信貸支持力度;全國性銀行甚至可以通過遍布全國乃至全球的專家資源,為企業與相關領域的專家直接聯系對接創造條件。
四是助力區內企業走出去。隨著企業實力不斷增強,走出蘇州甚至走向全球是企業發展的必由之路。因此,政府和金融機構應更加重視企業在走出去方面的各類需求,通過對產品和服務的不斷創新來滿足企業需求。
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不是一句響亮的口號,而是金融機構應該長期堅持的理念和堅定奉行的方法論。南方周末新金融中心調研團隊認為,只有助力實體企業不斷發展壯大,金融機構才會獲得更加持久豐厚的回報。而蘇州的金融機構,恰是這一理念的實際踐行者。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