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資企業出海,何以陷入“印度制造”的漩渦?
“從2014年開始,阿里、騰訊、小米等互聯網企業都對印度市場抱有很大期望,一些制造業企業也認為印度是全球市場中非常重要的板塊?!?
2019年是一個重要轉折點,印度出現了明顯的保護主義。莫迪政府開始追求絕對貿易順差,由向東融入亞太轉而向西聯結美歐。
在“印度制造”的重點產業手機和電子元件行業,不愿在印度投資建廠的手機品牌只能繳納超額關稅作為進場費,印度相關產業激勵計劃的最終目的是推動外資在印度投資建廠,在短期內培育出完整的手機產業鏈。
“國內將我們‘改革開放’的概念套用到印度身上不太合適。印度長期以來施行的都是市場保護政策?!?/blockquote>發自:上海
責任編輯:張玥
當地時間2019年8月20日,印度古爾岡,顧客們在的一家小米商店體驗小米智能手機。2022年4月30日,印度凍結小米科技印度私人有限公司555.127億盧比(約合48億元人民幣)的賬戶資產,稱這家小米全資子公司違反印度《外匯管理法》,非法向境外機構匯款。
當中資出海遇上“印度制造”,中國企業還要走過多少彎路?
近日,比亞迪取消了10億美元新建印度廠房的計劃,還被以“稅費繳納不足”為由要求補繳7.3億盧比稅款(約6350萬元人民幣)。此前不久,小米被印度當局扣押555.1億盧比(約48億元人民幣)。走高端制造路線的富士康宣布退出合作,準備另起爐灶。還有諸如世界500強緯創,被印度本土巨頭塔塔集團收購。
2014年擔任總理后,莫迪提出“印度制造”(Make in India)計劃,宣布要將印度打造成為全球制造業中心。拉動外資投資(FDI),是推動制造業增長、實現該計劃的有效手段。
中資企業聞風而動。9年后,已有一批企業出現嚴重的水土不服。
主要原因是印度政府正不斷提高外商投資的門檻。據路透社等媒體報道,印度政府8月3日發布通知,將限制筆記本、平板電腦和PC的進口,以推動本地制造業發展。這部分產業約占國家年進口總額的1.5%,其中一半來自中國。印度政府此前也曾對手機等產品征收高額關稅,以此保護本地制造業。
“印度制造”似乎是高開低走了。
該計劃至今9年,仍未明顯提升工業占印度GDP的比重,也沒有改變國家依靠內需“單腿走路”的經濟困境。
一方面,印度國內土地、稅收、勞動力等結構性改革無法持續推行,讓莫迪政府難以在印度全境復制古吉拉特邦的成功。
另一方面,自身復雜的營商環境、地緣政治的急劇變化,也讓不少中資企業在印度的投資“如履薄冰”,罰款、被禁、出走的案例屢見不鮮。
“蜜月期”
智象創始人胡劍龍的公司原先設在班加羅爾,一座有“印度硅谷”之稱的新興城市。
智象是一家為中國企業出海提供咨詢和本地化服務的企業。自2020年疫情后,他關停了那里的業務。
“從2014年開始,阿里、騰訊、小米等互聯網企業都對印度市場抱有很大期望,逐步進入印度,不僅是互聯網企業,一些制造業企業也認為印度是全球市場中非常重要的板塊?!焙鷦埢貞?。
中企對印度的信心,主要源于總理莫迪在印度古吉拉特邦的經濟改革?!鞍睢钡韧谥袊〉母拍?。這個地處印度最西面的邦擁有漫長的海岸線和多個貿易港口,
莫迪1950年生于古吉拉特邦,他自稱是“茶農之子”,從2001年開始擔任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長(相當于中國的省長)。在這期間,莫迪大力推進電力、公路、港口等基礎設施建設,重點發展制造業,設立發展投資特區和經濟特區,并通過土地、稅收等優惠措施來吸引投資。
“要想富,先修路”,通過引入外商和政府基建來帶動經濟發展,這是中國企業熟悉的故事。于是在2014年之后,中企赴印出現井噴。
《人民日報》報道,2014年—2016年,印度已經成為中國對主要經濟體投資增速最快的國家。2016年,中國對印度投資10.63億美元,是2015年的6倍多。截至2016年底,中國對印度直接投資額累計超過48億美元,而在2014年前,這一存量僅為24億美元左右。
小米、華為等手機品牌正是在2014年先后進入印度市場,龐大的年輕消費人口吸引了眾多中國企業。
時任小米印度總經理馬度曾向媒體表示,“2014年小米公司進入印度,最初只有3個人,3年內就發展到了15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