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潮下的預警與反思 2022年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缺失警示年度報告解讀

ESG及其相關概念大火,人們逐步認識到企業不僅需要盈利,其創造利潤的過程和手段對社會、環境來說都應該是有益的。如果不能發揮積極影響,企業存在的價值將持續受到質疑。

在公開宣傳中,企業越來越傾向于將產品和服務與社會問題相關聯,講述其如何通過自身資源、技術優勢,幫助人們解決工作、學習、健康、娛樂等多種問題。

然而,不應該忽略的是,仍有不少企業未能做到知行合一,或者功夫不足,在企業社會責任的基礎領域,守法合規、產品質量安全、消費者權益等領域持續曝光負面問題。

警示的意義正在這里。它提醒我們,當ESG/CSR從小眾概念逐步變成新商業文明的熱議話題之時,愿景與能力之間,還有多大的鴻溝。彌合這些鴻溝,是監管部門、企業、行業、媒體及社會組織需持續努力的方向。

2020年起,電子科技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馮天麗副教授團隊與南方周末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持續收集、分析企業社會責任負面事件,連續三年發布《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缺失警示年度報告》。2022年共收錄個體事件1273起,研究團隊從行業、議題、所有權性質等維度對事件進行了深入分析,發現如下趨勢:

一、金融行業負面事件多發,違規成為行業“頑疾”

從行業來看,金融業曝光事件數為447件,占比達35%;其次是批發零售業和制造業,占比約為16%和15%。隨著對金融的監管趨嚴,每年有大批銀行因為違法違規問題被通報懲處,大部分發生在分支機構,銀行內部合規監管落實不到位,對違規問題不夠重視。

二、基礎責任管理不到位,違規和食安問題多發

按照議題來看,守法合規領域發生的負面事件占比第一,達到44.62%;安全與健康領域發生的負面事件占比17.6%,位列第二。其中,百貨超市、餐飲行業問題高發,包括永輝超市銷售的泥鰍獸藥殘留含量超標、蜜雪冰城多次違法使用過期食品原料等問題。

三、平臺用戶隱私被忽視,數據濫用問題凸顯

2022年共收集互聯網平臺企業的社會責任缺失事件89件,其中侵犯消費者權益的事件占比57.3%,多為違規收集、濫用用戶個人信息,不經同意調取應用權限等?!毒W絡交易監督管理辦法》中曾明確提出不得強迫或變相收集個人信息、敏感信息,但不少互聯網平臺仍違規作案,是企業對消費者權益的漠視、對法律的輕視。

四、私營企業違規問題突出,責任管理能力待提升

按照企業所有權性質來看,私企責任缺失問題最為突出,曝光負面事件占比60.49%。2020-2022年趨勢也是如此,私企曝光負面事件數量在增加。一方面是由于私企的絕對數量較多,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國有企業、在華外資企業面臨更嚴格的監管和約束,自身責任管理體系也較為完善,私營企業責任管理意識和能力相對較薄弱。

根據分析,研究團隊圍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建議——

一、強化銀行合規管制,從外而內完善治理體系

銀行在促進經濟結構調整,轉變各行業發展方式等方面作用至關重要,要從外部強監管、嚴懲戒入手,規范銀行風險行為,并逐步在其內部培養守法合規意識,從外而內完善銀行企業社會責任治理體系建設。

二、保障食品安全,切實維護消費者權益

食品安全問題是整個食品供應鏈,包括生產、加工、運輸、銷售等環節的問題。企業需要完善從生產到銷售的全生命周期的質量安全管理,強化食品供應鏈各環節的生產、加工和銷售等方面的質量管理力度。

三、防范平臺治理風險,維護網絡健康環境

針對互聯網平臺責任缺失問題,需進一步引導和規制平臺企業加強內部管理,確保治理風險的有效性;社會各界應充分發揮外部治理和監督功能,完善平臺企業治理機制,建立起一個更加安全、健康和可持續的互聯網生態系統。

四、打破兩極分化,建立健全中小企業履責制度

大型企業和中小企業履責現狀呈現兩極分化趨勢。為扭轉中小企業履責意識和約束不足的問題,監管部門在加強監督管理的同時,需要引導支持中小企業責任能力建設,加大正面表彰;行業可通過論壇、基金、培訓等形式,對中小企業履責問題開展針對性的指導和服務;媒體和公眾等外部利益相關方,積極發揮外部監管與治理功能,對企業社會責任缺失的中小企業進行曝光和批評。

掃碼查看報告全文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