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膚色普遍白皙,為什么被稱為“黃種人”?

1949年之后,中國還曾與蘇聯一起進行人類學調研,記錄北京當地人群的“天然膚色”——所謂天然膚色,是指長年被衣物覆蓋沒有被日光影響過的膚色。而調研結果顯示,北京人和莫斯科人居然一樣白,蘇聯專家大為不解,最終結論是:“肯定是北京的數據有問題,中國人怎么搞的,這么簡單的調研居然都能出錯?”

后來的研究證明,東亞人的天然膚色,確實與歐洲人接近。但是一方面東亞人更容易曬黑,另一方面受氣候影響,歐洲人的角質層往往比較?。ń堑鞍资堑S色的,有防風保水的作用,在氣候干旱或風沙大的地方,人會長出更厚的角質層)。

責任編輯:陳斌

大明正德四年,即1509年,葡萄牙人塞格拉奉命率船隊探險東方,于這年9月11日抵達了馬六甲。當時華商在此片海域馳騁已久。16世紀中國人與歐洲人的第一次正式會面,很自然地就在這里發生了。

根據葡萄牙人的記載,此次會面雙方相談甚歡,中國船長還邀請塞格拉改天到自己的商船上參加晚宴。而航海報告中也出現了歐洲有關中國人長相的最早記錄:

“中國人是白人,他們身體很好,不蓄胡子,眼睛細,淚骨遠離鼻子,稀疏的黑發很長,塞在絲制的黑發套里……”——塞格拉竟然注意到了明朝男性都要戴網巾,觀察可謂細致。而對膚色的描寫則非常有趣,他認為明朝人是“白人”——這并非是他的個人觀點,而是晚明時期所有來華歐洲人的一致看法。

比如2年以后,葡萄牙人侵占馬六甲,就派出使節托梅?皮雷斯訪問明朝。這名首位葡萄牙訪華大使,也在其著作《東方概要》中描述明朝人“和我們膚色一樣,女人尤其白皙。中國男人有些像日耳曼人,女人則很像西班牙人”。

晚明的對外開放與商業繁榮,使得東西方的海路交流空前頻繁,大量歐洲探險隊和來華傳教士留下了對中國人膚色的記錄,且都眾口一詞地稱明朝人為“白人”。反倒是后來劃入“白種”的印度人和阿拉伯人,當時被歸類為“黃皮膚”。

人體膚色由黑色素決定

實際上,并不存在真正的“黃人”,人體的膚色是由黑色素決定的。而黑色素既不是黑色也不是黃色,本身是棕褐色的。所以不管什么人種,曬黑的本質都是“曬褐”,也就是所謂的“小麥色”。只不過熱帶人群往往皮膚中黑色素含量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