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更加關注留守兒童的成長速率與步伐:我的一則社會學觀察

對于假期里數量龐大的鄉村孩子,如何填充他們的空余時間,如何營建有意義的公共生活,如何讓他們充分參與“家事”,如何讓他們學會成為家里的合格“小主人”,如何讓他們逐漸脫昧,如何加速他們的社會化過程,如何讓他們與城里的孩子有效聯結,如何讓他們的每一天變得有意義與有價值,這當是鄉村振興的應有之義。

責任編輯:陳斌

近日,我帶孩子們走訪了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地——位于滇南紅河州的元陽縣。我們誤打誤撞進了一個叫埡口村的寨子,相比箐口、阿者科、壩達、多依樹等經由打造或改建的成熟型村落,我更青睞名不見經傳的埡口村。這亦是我近年來游學的一個習慣,即看完一些景觀型村莊,我會提醒自己和孩子們重點關注那些鮮有改觀的原始與傳統村寨。

原因很簡單,這些村寨的自然與人文特征更本真、更淳樸、更自然。我不是鄉村傳統的堅定恪守者,我當然也明白任何村莊都會流變、都要流變的道理,我只是想近距離觀察與思考鄉村的流變過程,即現在我們看到的光鮮亮麗的村莊此前的原初狀態是怎樣的。

埡口村位于元陽梯田圈的外圍,距離元陽老縣城新街鎮有近兩小時的車程,一路幾乎都是翻山越嶺的盤山公路,急彎遍布。村子不大,全寨二十余戶人家百余口人簇擁而居,農作物以玉米、水稻為主,大部分青壯年外出務工,這時候的村子只剩下老人與孩子。房屋多舊式的泥磚房,破敗不堪,屋頂以雜草堆砌,也即哈尼族民居中流行的“蘑菇房”。

留守三姐妹

在一處房屋的一角,我邂逅了一位正在弄一些草質東西的老奶奶,只見她將細根擰成粗根,問了好久,才知她在制作旱煙點火時的引子。房門虛掩著,我小心地推門往里看,只見有三個小姐妹,一個在梳頭,一個在看電視,一個趴在床上寫作業,我和她們打了招呼,問可否進來坐坐。對于我這個不速之客,她們沒有說不,也沒說可以,我就這么莽撞地進去了。

房屋里面是木質結構,地板不是我們熟知的80*80的地板,而是由一塊塊長木頭拼接而成,中間有很大的縫隙,紙屑、碎物清晰可見,屋里到處都是像小山似的玉米堆,床上的衣服、被褥雜亂堆在一起,地上放著鍋,鍋里有還沒有洗的碗和筷,我很難辨識這是客廳、臥室、廚房,還是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