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超談地理學家段義孚:把宇宙作為游樂場超越孤獨
當孤獨成為整個社會的“癥候”,“想想陶淵明和段義孚的遭遇,雖時代和環境不同,但陶淵明所構想的桃花源不就是段義孚構想的宇宙游樂場嗎?沒有人能奪走他們的‘自在之地’。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尋找屬于我們自己的‘自在之地’”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
責任編輯:周建平
晚年的段義孚曾回到祖國,在長城留影
2023年8月,在地理學家段義孚去世一周年之際,他的自傳中文版《我是誰?》出版,這位一生有諸多遷徙經歷的學者在開篇即說,“我在很多意義上都是無根的人,我年輕時從未在一個地方住滿過五年?!?/p>
段義孚1930年出生于天津,幼年曾生活在重慶,早年隨外交官父親段茂瀾出國,到過澳大利亞、菲律賓等地。他在1951年入美國伯克利大學讀研究生,1957年獲博士學位,后來成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是人文主義地理學的奠基性學者。2022年8月10日,段義孚在美國逝世,享年92歲。
六十多歲時,段義孚在自傳中回首人生,“我的‘家’換了一個又一個城市——天津、南京、上海、昆明、重慶、堪培拉、悉尼、馬尼拉、倫敦、牛津、巴黎、伯克利、布盧明頓、芝加哥、阿爾伯克基和多倫多。在社交方面,我也同樣無枝可依,我一直單身。一個家庭算是一片可以移動的舊土,是一個人成長的基礎,但我與它無緣?!?/p>
“作為一個尋不到根的人,我天生就該自我審視?!倍瘟x孚寫道。
在自傳中,他以一種輕描淡寫的方式提及親歷的世界大事,仿佛是他在辦公室工作時窗外的白噪音:戰亂時期的重慶,睡不著的晚上,他在堂屋穿行,給父親的同事朋友遞煙,周恩來是其中之一;上世紀50年代美國的反越戰運動中,他在校園里繼續讀書,發覺自己實在不適合學數學。那些戰亂艱險、多國輾轉、身份轉換,他只是輕輕帶過。
在同時代的地理學家專注于邏輯實證主義的空間分析時,段義孚感興趣的是人與環境的情感紐帶,由此開創了人文主義地理學。他最有名的學術著作《戀地情結》影響了西方學界,以人的生存為核心,闡釋客觀的地理環境與人的主觀性情的關系?!短颖苤髁x》源于他去迪士尼夢想主題樂園時,想到的是逃避,而幻想樂園的普遍性又能延展到農田與城市?!吨圃鞂櫸铩分兴接懥随覒蛐灾涞男睦韺W,這是一種運用權力的特殊方式,其結果是人類制造了寵物。
逃避、依賴、恐懼等這類人們往往避而不談的情感話題,被段義孚在作品中大膽、周密而廣泛地演繹?!拔业姆椒ㄊ敲枋鲂缘?。目的是指點、對照和闡明,建議重新觀察世界的可能方式,而不是分析、解釋,得出肯定的結論?!彼谘芯恐刑接懼祟愐缿俚胤降男再|,對自然與景觀的態度中的恐懼成分,還有在日益撕裂的空間中發展出的世界觀和自我意識。
2012年,當段義孚獲得地理學界最高獎——瓦特林·路德國際地理學獎時,評委指出,段義孚超越客觀的論斷,揭示了在傳統社會科學模式中多層次的主觀性,并且提醒大家批判性地思考我們習以為常的思想和生活。
在《逃避主義》中,他表示寫這本書有兩個主要目的,即提供一種不同尋常、富有成效的視角來認識自然和文化,同時希望能用這本書說服讀者,“特別是那些讀過太多悲觀文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趙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