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詩人杜甫與他的追隨者:跨越時空的心心相印
杜甫采用了同代人少有的實錄的方式,記錄了大量與正史能夠互為佐證的片段,例如《秋雨嘆》,杜甫在天寶十三載的那個秋天,采擷不被一般詩人所注意的經濟活動為詩歌材料:“城中斗米換衾裯,相許寧論兩相值”。如今,這兩句詩成為研究唐代氣象史和經濟史的佐助材料。
責任編輯:陳斌
杜甫是個亂離詩人,他一生輾轉流離,常常寓居、借宿于親友的屋檐之下,甚至于他的詩文集的命名《杜工部集》,也體現了這種流浪借宿的色彩。所謂杜工部,是“檢校-工部員外郎-杜甫”的簡稱。在唐代,檢校+某官,大多數是作為一種暫且假借為這一職稱的意思,并不是實際的職務(尤其節度使泛濫的唐中期之后)。公元759年,經歷了安史之亂的杜甫從秦州南下流亡成都,他的友人嚴武用這種方式給予杜甫一定的政治待遇,這一假借的官銜也成為杜甫一生最高的官階(從六品上)。
自到成都開始,流寓草堂的杜甫,生命只剩下十年左右的時間,今天流傳下來的五分之四的杜詩,都是他在生命的這最后十年所創作,一方面,杜甫的身體在疾病的侵蝕下日漸衰老,另一面,他的精神卻在熊熊燃燒,滾動出愈加灼燙的詩篇。
創作之外,杜甫的另一件大事是回家: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這件事在他生前沒有完成,他越下襄陽,離家鄉的路卻越來越遠。大概在公元770年冬,杜甫在一場大雪中,死在了湘水流域的耒江上。
杜甫詩集的由來及特點
和唐人大多數別集一樣(別集,指個人的著作匯編),杜甫的詩集是他死后由別人收集編撰而成的。但與同時代的詩人相比,杜甫詩集整個收錄的過程中,體現出幾個顯著的特點。
首先是自發性和持續性。唐代的書籍活動大都由朝廷發起,很多詩人的別集是出自皇帝的意旨,比如《王維集》。但杜甫的詩歌是由真正熱愛他詩歌的追隨者所收錄完成的。潤州刺史樊晃在杜甫死后的一年不到時間(大歷六年)就編成了第一個杜甫別集《杜工部小集》,在序文中,樊晃說,當時杜甫的詩文在江漢地區已經流傳:“文集六十卷行于江、漢之南”,但由于這些內容并不是杜詩之精華,“江左詞人所傳誦者,皆公之戲題劇論耳,曾不知君有大雅之作……”出于這個使命感,樊晃開始了小集的收錄。在完成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