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怎么過七夕:女“穿針乞巧”,男“曬書曬衣”
唐代開元年間的大詩人崔顥,在《七夕詞》里描寫了當時都城長安的七夕夜,可謂家家乞巧、戶戶穿針、朝野上下共慶佳節:“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持針線”。足見“穿針乞巧”這一活動的重要性。
責任編輯:陳斌
今天是七夕節。
早在七夕到來之前,商家各類七夕限定的廣告又開始進入大家視野,在牛郎織女的傳說以及現代營銷的加載下,如今七夕多以“東方情人節”的面目示人,情侶之間也在為彼此挑選禮物而費盡心思。
然而在古代,七夕節與情人節并沒有什么關聯,而是被視為“乞巧節”或“女兒節”,最重要的節日內容其實是針線乞巧。而七夕作為一個節日的起源,則與天文學關系密切。
最晚在周代,古人就發現牽牛星與織女星幾乎總是隔銀河相對,將其劃為一對固定觀察對象。如《詩經?大東》中就有:“跂彼織女、睆彼牽?!?。星象對于古人的意義,主要在于觀象授時,七夕節所在的農歷七月,織女星升到天頂最高點,正處在人們的頭頂上,由兩顆較小較暗星星組成的開口朝向正東時,人們就知道七月到了,這就是所謂“七月……初昏,織女正東鄉”。此時,人間的織女們就要開始紡線織布、準備寒衣了,銀河邊的這顆星星被命名為織女星,此即織女星的授時功能。
大概到了戰國,牽牛星和織女星,這兩個分別代表農業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