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物流失鏈調查

有人形容,改革開放以后的文物走私,“八十年代開始走,九十年代開始跑”。“在海外發現了大量的佛像、石雕,只可能是集裝箱出去的嘛” 

《鬼谷下山》元青花瓷

《歷代帝王圖》,被美國波士頓博物館收藏至今

《女史箴圖》,唐人摹本,為大英博物館收藏

顯然是太緊張了。

他用幾乎是在顫抖的手,把一塊三連扣的玉佩用白色的手紙一圈一圈地纏繞起來,小心翼翼地放進一個舊塑料飯盒,然后又打開飯盒,取出這白色的一團,一圈一圈地打開,反復了兩次。

他剛到北京沒幾天,住在潘家園舊貨市場附近的一家小旅館里,面對我們兩個“買主”,居然喊不出價來。沉默了許久,才摩挲著那寶貝開了口,“80萬?”

玉佩來自山東棗莊的一座漢墓。在一份對棗莊的簡介中,有這樣的句子:孟嘗君父子田文、田嬰墓和眾多的漢墓及明永樂皇帝妃子權妃墓,全國漢畫像石陳列之最的漢畫像石,都是融人文之精華神奇魅力的體現。

我們對彼此近乎一無所知。他只知道我們是線人介紹過來,一個剛入門,一個懂行、認識不少大買家,我們只知道他以前是建筑工地的工人,這玉佩出土一年多,第一次進京。

行規不鼓勵打聽這些,看東西便是。玉是真的,但我的同伴在給一位私人收藏館的館長打完電話后告訴他:這樣吧,現在你的期望值很高,等它降到了30萬,如果還沒有人買,你再打電話找我。

他咬了一下嘴唇,臉上汗珠細密。他的同屋就在樓下的舊貨市場擺攤,一邊賣一些假古玩,一邊聯系線人,準備把陌生的客人繼續送上來。

這是一個陽光泛濫的周日下午,北京東南潘家園舊貨市場門口人頭攢動,有人蹬著三輪車從路口過,車后歪歪斜斜躺著兵馬俑和觀世音。

頭兩個故事

1990年,作為試點古玩市場的潘家園開張,并很快成為全國文物市場的風向標。“那是潘家園的頭兩個故事,”資深記者吳樹說,他曾經花了5年時間調查文物市場,寫出《誰在收藏中國》一書,“第一個故事是,賣家告訴你,這是我爺爺的爺爺傳下來的寶貝;第二個故事是,賣家說,這是某某墓里出土的寶貝……”

據吳樹調查,潘家園的“古玩”有四種來源,一是散落在民間的文物,由文物販子走街串鄉搜羅而來;二是家傳或者是市場上倒騰的舊物;三是盜墓;四是古代有名的老窯址現在仿古做舊生產的工藝品。第一個故事在數年前就已經式微,第二個故事仍在繼續,在兩個熟客之間,本刊記者聽到如下對話:

“忙吧?”

“明兒就開工了。”

“現在得到五環外了吧?”

“嗨,就在三環!”

“開工”即“開挖”,有報道說,近幾十年中國被盜的古墓有20萬左右,王侯級墓葬的被盜率超過90%。出土的文物通常以較低的價格流向陜西、甘肅等二級市場,有路子的則直接流向京滬穗等三級市場——同樣的文物,在這里的價格要高出二級市場數倍乃至數十倍。

在一位老藏家的印象里,潘家園市場在2003年之前“還有不少精品”,但現在“走一圈看不到幾個舊的”。吳樹曾在北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