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能中國:振力征程,引領食品飲料行業可持續發展
如何降低飲料生產、加工、運輸各環節的環境足跡,以及在氣候挑戰加劇的情況下,如何協同上下游減少碳排放,是飲料廠商必須慎重應對的問題。
聯合國數據顯示,全世界每年生產超過4.3億噸塑料,每天相當于2000多輛裝滿塑料的垃圾車被傾倒到世界的海洋、河流和湖泊中,其中三分之二僅使用一次,使用壽命不過幾分鐘,卻可能在環境中存在數百年。每分鐘,全球各地的人消費約120萬個塑料瓶,其中大部分被填埋或成為街道、廣場的垃圾。
2023年6月5日是第52個世界環境日,以“減塑撿塑”(Beat Plastic Pollution)為口號,號召各界加速行動,終止塑料污染。
目前,大多數用于飲料和水的塑料瓶都是由高度可回收的PET制成的,隨著全球用量激增,收集和回收瓶子以防止污染努力需同步跟上。飲料生產廠商紛紛作出承諾,從材料、包裝、回收等方面,減少飲料瓶污染。
飲料瓶再利用之路
作為中國最大維生素飲料脈動的生產者,達能肩負著應對塑料污染的責任,減少飲料瓶的環境足跡一直是其可持續管理的關鍵內容。
2021年,脈動飲料瓶已實現全瓶100%可回收,包括飲料瓶和它身上的塑料標簽。
實現這一成果并不容易。傳統塑料標簽膜為PVC材料,產量高、用途廣,但目前只有1%可回收;而若采用和瓶身一樣的可回收PET材料,則會大幅增加成本。
達能和上游供應商著手解決了用PET材料制標簽的難題。通過將PETg材料的塑料膜做到極薄,在綜合成本可控的情況下,實現了整瓶可回收。
回收的塑料瓶能做什么?為了讓外界對塑料回收的價值有更具象化的認知,從而強化回收行為,達能開展一系列行動。
通過與第三方合作,將脈動飲料瓶粉碎、融化,形成再生塑料顆粒,再制成紗線,并加工成手感柔軟的環保背包、T恤等。4個脈動瓶可制成一個背包,10個可制成一件T恤。在脈動與迪卡儂聯手環?;顒悠陂g,消費者拿著回收的脈動瓶,前往指定迪卡儂門店便可換購環保背包和T恤。
脈動塑料瓶做成的衣服
2021-2022年達能在上海、武漢和廣州的商場和小區投放了15臺塑料瓶智能回收機,它能“吃”掉任意品牌的塑料瓶,而回收后的塑料瓶將被運往塑料回收工廠進行再利用。2022年,脈動加入聯合利華“清塑行動”,聯手在全國150所高校開展“無廢星球”計劃,面向大學生更大范圍推廣塑料瓶回收。
零碳工廠背后的乾坤
如何降低飲料生產、加工、運輸各環節的環境足跡,以及在氣候挑戰加劇的情況下,如何協同上下游減少碳排放,是飲料廠商必須慎重應對的問題。
2008年,達能中國便開始對旗下的脈動產品進行碳排放數據跟蹤,基于掌控數據,加強節能管理,2013年脈動單瓶能耗降低了一半。
2015年,達能集團發布《達能氣候政策》,承諾到2050年全價值鏈碳中和。達能中國也加速了工廠減碳的步伐。加大節能減排技術投入的同時,多個工廠根據資源稟賦,采用光伏、綠色蒸汽、生物質等多種清潔能源。
寬闊的廠房屋頂被最大化地改造為“光伏田”;生物質鍋爐取代了天然氣鍋爐;廢棄物零填埋管理使工廠99.4%以上的廢棄物得到再有效利用……一系列措施使得脈動旗下六家工廠于2022年全部實現碳中和。
2022年達能中國飲料單瓶額外水耗比2004年降低85%,西安工廠中水回用率達到60%以上。武漢工廠獲得國家工信部工業廢水循環利用試點,是試點企業中唯一一家飲料企業。
傳統工廠生產過程,會產生原料包裝、塑料袋、紙箱、木板、金屬罐等廢棄物,用后即棄,每年造成大批浪費。
員工對生產一線情況最為熟悉,對廢棄物產生、處置、報廢的過程一目了然。因此達能調動了全員的力量來解決上述問題,找尋廢棄物減量化和資源化利用的最佳方案。
經過數輪全員研討,2022年脈動工廠從源頭避免了257噸廢棄物,回收利用7800余噸。
在脈動武漢工廠生態花園里,所有花園的建筑材料都源自工廠廢棄物,可以看到損壞的木板制成的過道、廢果汁桶做成的花盆、廢脈動瓶做成的花卉圍欄;員工食堂的廚余垃圾用來給這里的蔬菜堆肥,澆灌的水也來自于深度處理的廢水。
至2021年,所有脈動工廠均獲得廢棄物零填埋最高認證,意味著工廠99%以上的廢棄物得到充分回收利用。
脈動武漢工廠生態花園鳥瞰
食品飲料行業產業鏈較長,除了產品生產環節的排放,上游原料生產、包裝制造、產品運輸等發生在食品廠商運營邊界之外的排放,占據了產品全生命周期排放的大頭,單個企業無力解決,必須與上下游協同,增加減排認同、采取一致行動。
2021年,達能在供應商中啟動污染排放登記,鼓勵供應商披露碳排放信息,基于此每年評選出綠色供應商,給予相應獎勵,調動供應商對環境足跡進行科學管理。
為幫助供應商對減碳有系統科學的認識,達能在2022年舉辦了多場“低碳供應鏈”培訓,涵蓋低碳、能效與核查等主題,幫助300多位供應商了解減碳方式和手段。
在運輸階段,達能為倡導綠色物流,嘗試通過互惠雙贏的方式實現范圍三減排:為推動供應商使用更多的新能源貨車,達能與對方鎖定更長期的合同,確保供應商投入可以得到相應的回報。
2022年,達能已在武漢、成都、深圳、上海、西安等多個城市推廣電動車使用,2023年開始試點在華南干線運輸應用氫能,通過多種手段促進綠色物流。
更多營養健康行動
達能以“通過食品,為盡可能多的人帶來健康”為企業使命,營養健康是企業又一重點發力的責任領域。早在1998年,達能與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合作成立了“達能營養中心(中國)”,支持中國學者開展膳食營養研究,截至2022年,該中心在中國已資助超過280個項目,累計資助金額近5000萬元。
2013年,達能通過成立社會企業的方式,發起“營養起跑NutriGo”項目,在貧困地區舉辦營養培訓,提供營養包,幫助改善當地兒童的營養健康狀況。截至2022年已累計幫助約20萬兒童。
2020年,達能在中國投資一億歐元,成立達能特殊營養品(青島)有限公司,并在上海成立全球開放科研中心,聚焦母乳研究、腸道健康、食品安全質量等,加強與科研單位、合作伙伴的合作,開發符合中國消費者營養和健康需求的創新產品與服務。
達能負責人介紹,達能開放科研中心的成立,將基于中國龐大的消費市場和專業的研發隊伍,以中國為起點,推動惠及全球的營養創新。
截至2023年6月底,達能開放科研中心已經開展了20多項本土研究,發表論文和報告38篇,申請了12項專利,開展了6項循證研究,涉及母乳、腸道功能和免疫等健康領域。
中心還開發了各種健康技術小程序,為母親育兒提供在線幫助?!包S金便便解碼器” “母乳喂養指導”等已成為新手父母科學喂養的實用工具。
本土化可持續發展
1987年進入中國市場以來,達能中國秉承創始人安東尼?里布1972年《馬賽宣言》的理念,強調“商業成功與社會進步并重”的雙重責任,圍繞中國本土可持續發展需要,開啟系列實踐。
達能中國在健康、綠色以及促進人員發展方面走出了自己的特色。2004年脈動便實現了全線低糖,含糖量不高于5.0g/100mL。近年來,更進一步拓展零糖維生素飲料、維生素氣泡飲、電解質水等更多元化的健康產品。在食品飲料碳中和生產方面,達能中國一直引領行業,且在全球也是走在前列的。
此外,達能中國還以多種方式支持中國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戰略。自2018年起,達能投入近千萬元現金、產品和服務用于支持中國貧困地區發展,惠及全國七個省份。
2019年以來,達能與商務部連續簽署了二份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相關諒解備忘錄,繼續支持商務部定點幫扶縣產業、科技、人才、文化、生態振興。
2022年,達能發起進城務工青年的“探路者計劃”,計劃3年投入千萬元資助務工青年完成大專教育及職業發展培訓,打造為期3-6個月的成長訓練營,為學員量身定制職業課程,幫助他們完成職業規劃,更好地認知自我和追求夢想。
2023年,達能集團更新發布了可持續發展戰略——達能“振力征程”(Impact Journey),作為“振新達能”戰略的組成部分,重新劃定了可持續發展框架,圍繞健康、自然以及員工與社區這三大戰略支柱展開。
對于每一個支柱,達能定義了優先事項,設定相關中長期目標。達能中國成立了跨業務、跨職能的振力征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負責中國目標的分拆制定和推進,確保中國可持續發展工作既能符合中國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同時又和全球框架緊密銜接。
企業承諾將結合中國可持續發展需要,以“同護地球,共享健康”為行動框架,在為消費者提供健康產品體驗的同時,為企業、社會、環境創造更大價值。
達能可持續發展戰略框架
審視達能中國可持續發展腳步,有以下幾點可供行業學習:
一、明確重點領域,設置KPI持續推進。達能中國環境行動起步較早,一開始便從摸排入手,掌握碳排放、水資源、廢棄物等量化數據,基于數據呈現的客觀事實和問題,在企業發展不同階段,制定了清晰的節能減排目標,每一年投入技術、管理、人力等資源,全力推環境績效改善,目標隨之一步步提升,越做越深。
二、在全球框架下根據中國特色開展實踐。達能全球可持續發展框架劃定行動領域,達能中國根據本土市場情況,響應政府號召以及公眾需要,將企業可持續戰略與中國雙碳目標、健康中國、鄉村振興等戰略相結合,設立符合本地特色的里程碑目標,不斷深化實踐。
三、自身改善同時引領上下游責任行動。在自身減排、營養研發的同時,達能同步將與議題關系緊密的消費者、供應商、營養專家相關方納入責任行動中,通過宣傳倡導、激勵、培訓、科普、公益等方式,促進雙方深化共識,提升問題解決的能力,加速行業更健康、更綠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