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集團:使命驅動,追求商業之上的價值

阿里巴巴從成立伊始便是以解決貿易、信任、物流等社會問題來實現自身業務的發展,同時鼓勵通過平臺模式凝聚社會力量,來推動社會問題的解決。2021年,阿里巴巴將ESG確立為長期發展戰略之一,倡導負責任的科技,并將自身的商業發展,和企業所處社會的可持續未來緊密結合起來,不斷探尋商業之上的價值。

建立廣泛的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相互的善意是可持續發展最大的底層邏輯??茖W的社會責任觀應是企業基于自身能力和對社會問題的關切,在商業模式中找到履行社會責任的基點,將社會責任與經營之道長久而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從基業長青的期待出發,企業社會責任觀的設立需要平衡長期與短期的利益管理。社會責任作為企業長期發展的戰略,履責行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業的成本,短期內可能會有很多投入。為了健康、可持續地發展,企業需要關注并處理好與環境、社會的關系,以及長期治理面臨的問題。而社會責任觀的落實,需要在企業內外部形成統一的判斷標準和行動路徑,通過制度建設、運用科技創新、聯動行業協作,實現企業責任與社會需求真正意義上的同頻共振。

阿里巴巴“通過匯聚多方力量來探索成體系、可規?;?、符合公共利益的協作解決方案,并從中獲得自身穿越挑戰周期、創造更大的商業和商業之上價值的機會”,給出了企業責任與社會需求相融合的實踐樣本。

探索:樹立科學的社會責任觀

1999年,阿里巴巴成立之初,正值中國申請加入WTO之際,阿里巴巴提出了“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的使命,從此奠定了企業責任與社會發展命脈相關的價值基調。這一使命在企業24年的發展中一以貫之,在公益、鄉村發展、扶貧濟困等領域提出“讓天下沒有難做的公益”,不斷完善社會責任體系。

2006年,阿里巴巴創立第一個公益計劃“愛心寶貝”,當時是為不幸罹患絕癥、身處困境但自強不息、感動了無數網友的“魔豆寶寶小屋”(賣家周麗紅)籌款。隨著互聯網公益的發展,“愛心寶貝”升級為“公益寶貝”,如今的公益寶貝已經成為阿里巴巴平臺商家直接參與公益的一個平臺化產品。

2010年,阿里巴巴在企業內部成立了“公益幸福團”,給予一定資金,支持擁有相同公益愿景的員工結伴從事公益活動。從第一個幸福團誕生到現在,涵蓋了自然環保、動物保護、輔助老人和弱勢群體、兒童教育等諸多重要領域。

2011年,阿里巴巴宣布將每年營業收入的千分之三作為專項公益基金,并成立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

2014年,阿里巴巴啟動了“千縣萬村”計劃,為城鄉之間搭建農產品和數字產品的通道。

2015年,阿里巴巴向全體員工發出了“每人每年完成3小時公益志愿服務”的倡議?!?小時公益”此后成為阿里人每年一定會實現的公益“小目標”。

至此,阿里巴巴形成以阿里公益基金會為依托,用“公益的心態,商業的手法,技術的手段”,將解決社會問題融入到商業模式中,倡導人人參與的履責模式。在企業內部,通過機制的設計建立起人人公益的文化,激發和助力員工廣泛參與公益行動;成立“公益幸福團”,給予一定資金支持員工結伴從事公益活動,用制度來保障“人人公益”的責任踐行。同時,發揮平臺的聚合優勢,將社會責任觀逐步擴展到參與者生態,探索應對多元化社會的挑戰。

2017年阿里巴巴脫貧基金成立,計劃5年內投入100億元,在教育脫貧、健康脫貧、女性脫貧、生態脫貧、電商脫貧等五大方向上,探索“可持續、可參與、可借鑒”的互聯網脫貧模式,并以技術和平臺的力量,撬動更多企業、機構和公眾參與脫貧攻堅。

2019年,阿里巴巴成立20周年,宣布了“新六脈神劍”價值觀,并更新“追求成為一家活102年的好公司”的企業使命。企業指出,“無論環境如何改變,我們對使命的堅持不會變,對愿景的堅信不會變,對價值觀的堅守不會變”。

2021年,阿里巴巴宣布:在繼續保持投入、鞏固鄉村脫貧成果的基礎上,接下來將更進一步,從科技振興、產業振興和人才振興三個方向推出助力鄉村振興的“熱土計劃”,并將“阿里巴巴脫貧基金”全面升級為“阿里巴巴鄉村振興基金”,全面保障“熱土計劃”各項舉措不折不扣,確保成效。

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全球氣候變暖、環境污染、社會公正等問題日益嚴峻,ESG已成為企業、政府和公眾共同關注的重要議題。從聯合國制定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到中國提出碳達峰碳中和、共同富裕、鄉村振興等頂層政策倡議,再到企業ESG行動蓬勃興起,全球社會正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2021年底,阿里巴巴將ESG確立為長期發展戰略之一,社會責任觀更加關注全球社會、經濟、環境的發展問題:致力于做一家長期提升人類福祉和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星球、讓人與自然協同發展的科技企業。同年,阿里巴巴發布《阿里巴巴碳中和行動報告》,是國內互聯網科技企業響應國家“雙碳”戰略行動的首份碳中和報告。

2022年,阿里巴巴發布首份《2022阿里巴巴環境、社會和治理報告》(ESG)報告,提出“ESG意味著創造商業之上的價值,它既為解決一系列全球性挑戰提供了行動框架,也是阿里巴巴走向102年的重要基石”。企業倡導負責任的科技,并將企業自身的發展,和所處社會的可持續未來緊密結合起來。同年,阿里巴巴成立了科技倫理治理委員會,致力于推動新時代下的科技為善的責任理念。

歷經24年的發展,阿里巴巴履行社會責任從慈善事業、技術公益、社會責任等階段發展到了全面擁抱ESG的新階段。在社會責任觀、制度與舉措、信息披露等方面,不斷迭代升級,在提升自身治理能力的同時,也推動了行業履責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

認知:尋找商業之上的價值

社會責任觀的確立,離不開“企業自身能做什么”和“社會需要企業做什么”兩個命題。社會責任觀的界定充滿挑戰,企業要找到可持續發展與時代需求的結合點。

阿里巴巴“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的使命,就是通過緩解社會的挑戰、同時獲得自身的發展而產生的。如今,在阿里巴巴的數字化平臺上,活躍著超過13億的消費者以及上千萬商家和合作伙伴。如何與這些相關方共同建設一個綠色、可持續的新商業生態,共同創造商業之上的價值,是企業發展中面臨的新課題。

在2022年,阿里巴巴提出了新的企業社會責任觀,即追求“商業之上”的社會價值?!吧虡I之上”不等于“商業之外”,要在不脫離主業、不脫離核心商業思考的基礎上探尋超越商業的追求。企業認為,承擔社會責任、運用科技創新、推動參與者生態,是規?;徑馍鐣魬鸬谋赜芍??!皡R聚多方力量來探索成體系、可規?;?、符合公共利益的協作解決方案,建設以前沿科技驅動、對社會負責的商業和生活生態”,是現階段阿里巴巴對企業社會責任觀的最新注解。

2023年阿里巴巴集團發布的《環境、社會和治理報告(2023)》中,披露了一年來的社會責任工作進展。報告顯示,在系統性實施ESG七大戰略方向的第一年,阿里巴巴ESG行動有顯著進展:全集團自身運營凈碳排放和價值鏈碳強度實現“雙降”,在鄉村教育、適老化、無障礙、鄉村振興等諸多領域積極踐行社會責任,與此同時,ESG正成為改革后阿里巴巴與業務集團之間的價值紐帶。

標準:設定可量化可衡量的目標

科學的社會責任觀不僅是一句口號,更需要建立可量化可衡量的目標、設立治理架構和機制、培育責任理念和文化,形成企業內外部一致的判斷標準和行為準則。為了保障社會責任觀落地,履責實踐需要與商業模式相結合,并以組織(社會責任部門、公益基金會等)為物質基礎和運行載體,以資源(資金、人力等)的投入為能力保障,以治理機制和管理考核為實施的舉措和手段,推進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建設。

阿里巴巴通過多樣化的溝通和信息收集,不斷感知和識別自身運營、價值鏈和平臺生態體系中與社會需求相關的重要議題,并針對優先級高的議題,設定基于科學和商業實際情況且具有雄心的具體行動目標。比如在2020年提出自身運營、價值鏈和平臺生態三個層面的減碳目標,在2021年提出努力促進董事會構成的多元化和獨立性等。

在具體議題的目標設定和規劃方面,企業把減碳目標的實現、隱私保護和數據安全、科技倫理等核心議題與業務緊密融合,力圖讓社會責任戰略成為業務發展的新引擎;尊重復雜多元的商業生態中不同業務單元所處的行業和發展階段的特色,來確定其優先行動的ESG議題方向;針對高優先級的綜合性議題(例如氣候風險與機遇),成立了跨部門的工作組協同開展評估和規劃。

可持續發展挑戰涉及到大量的利益相關者,各方在不同可持續發展目標上的訴求往往交錯難分。為此,除清晰的政策導向,還需在發展的前提下,與各方有意愿參與且受益的市場機制緊密結合,并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力量,才有可能真正緩解挑戰。

阿里巴巴通過多渠道幫助遍布全球的員工更全面地了解企業的社會價值觀、ESG戰略和行動,力圖讓每一個員工都成為ESG的擁抱者和踐行者;管理層把ESG整合到自己的目標和關鍵結果(OKR)管理體系中,讓高標準的ESG目標成為核心業務單元的重點事項并開展考核;建立了ESG數據管理體系,來衡量和管理相關目標的實現進展。

阿里巴巴和價值鏈上下游的商業伙伴們協同聯動,共同促進商業生態的可持續創新和轉型。一方面把更高的可持續標準引入到業務中,從更綠色、安全可信的云計算、AI和物流服務,到更多樣、包容和可信的消費體驗,為客戶與合作伙伴提供更多的可持續選擇;另一方面也設定了供應商ESG行為準則,激勵越來越多的供應商共同促進可持續實踐。

路徑:將責任理念融入商業運營

科學的社會責任觀需要融入企業治理的相關制度和舉措中,成為企業治理機制的意識形態和精神靈魂,而企業治理機制應成為社會責任觀的物質基礎和運行載體,共同促進商業行為中相關方利益的最大化和社會效率的提升。

阿里巴巴通過包括確定戰略定位和目標、把可持續發展融入商業設計、積極推動商業生態的協同變革、放大平臺科技公司賦能社會責任的影響、做好互補可持續發展的公益慈善,來規劃、實施和遞進阿里巴巴的ESG戰略目標。

阿里巴巴設立了三層的可持續發展治理架構推進ESG的實施,包括董事會可持續發展委員會、集團管理層可持續發展管理委員會和連接各業務單元的ESG工作組。

阿里巴巴通過與消費者、員工、股東、投資者、政府機構、合作伙伴、社區等利益相關方廣泛溝通,結合社會面臨的最迫切挑戰,以及阿里巴巴自身的特色和能力,尤其是致力于充分發揮平臺企業的特色,確定了與聯合國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及中國的核心發展政策高度契合的七個長期戰略方向作為核心社會責任(“阿里巴巴ESG七瓣花”):

? 參與應對氣候變化等重大生態環境問題,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

? 以人為本,盡力讓員工、合作伙伴和社區里的每個人,平等、包容、有尊嚴地發展;

? 用科技向上向善的力量,帶來更美好的數字生活;

? 通過科技和商業創新,為實體經濟中的中小微企業和創業者,創造更多成長機會;

? 讓弱勢群體和相對欠發達地區共享技術紅利,助力社會更加包容、更有韌性;

? 用創新平臺整合社會資源,推動建設人人公益;

? 構建信任體系,保護好所有利益相關者的隱私和數據安全。

阿里巴巴作為數字平臺,能夠觸達和連接大量、多元的參與者。通過科技普及,幫助各方參與者履行社會責任,從而規?;赝苿由鐣M步所需要的系統轉型,把數字循環商業和實體經濟的融合做到實處。通過建設普惠、高效的平臺,幫助創造和支持數千萬的工作機會;通過設立“范圍3+”這樣的基于平臺生態的、超越價值鏈的減碳目標,嘗試帶動上億消費者和無數中小企業參與綠色循環經濟;還與跨行業和地區的多元利益相關者一起,交流和分享創新經驗,共同發起可持續的標準設立、政策倡議及其他集體行動,推動在中國及全球其他地區的可持續變革。

科學的社會責任觀包括社會責任認知論、標準論和方法論。隨著企業對社會責任的認識不斷深入,保障社會責任觀落地實施的路徑方法、管理評價等也要隨之不斷優化和改進。阿里巴巴在發展中探尋商業之上的社會價值,讓企業價值觀為商業設計指引方向并與平臺業務緊密結合,將責任理念落實于ESG的規劃、管理和實施中,用治理架構、規章制度和技術能力助推責任落實,形成了企業責任和社會發展的融合與共振。

阿里巴巴在發展中探尋科學社會責任觀的案例,佐證了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建立科學社會責任觀,用社會責任觀為商業導航,用責任理念推動企業內外部治理,不但可以提高企業治理機制的效率和效果,同時還可以推動經濟的發展、社區的和諧和社會的進步。只有企業廣泛凝聚政府、企業、社會公眾等各方共同的信任和協作,形成合力,才有可能尋找創新性的可持續發展解決方案。只有商業與社會責任相結合,企業才有可能走得更為長久。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