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果機上的鄉村
農業合作社這艘船駛入市場的大海,會遇到怎樣的風浪?
具有公益性質的企業如何在市場競爭中存活?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
責任編輯:陳雅峰
2018年8月27日,四川雅安,尼泊爾采訪團到飛水村考察合作社
二十年,找一條路
東北人劉文奎完全能聽懂四川話,得益于他二十多年來多次在四川貧困地區參加項目援助的經歷。談起第一次去四川大涼山,他好像還沒從當年的震驚中走出來:“我家也窮,咱們60年代的人,青黃不接時,我也挨餓。但到那兒扶貧,我就覺得怎么會有比我家還窮的地方?”
雨天,牲畜的糞便和泥水混在一起,擋住進屋的去路。進入小黑屋后,由于里外光線差過大,眼睛會暫時失明,直到發現屋里唯一的照明之物——一堆火?;鸬囊贿?,是用幾根木棍搭起來、號稱是床的地方,另一邊是牲畜的住所?!耙悄阌心芰ψ龇鲐?,你難道不想幫幫他們嗎?但你怎么幫???送點書包、鞋子、衣服?你知道這樣解決不了問題?!?/p>
21世紀初,送溫暖、獻愛心的物資捐贈是占主流的慈善行為,但自那時起,劉文奎在扶貧工作上有了更大的雄心,“要從根本上改變貧困村莊面貌,實現鄉村的可持續發展?!睘榱苏页鲇行Х椒?,他和中國扶貧基金會(2022年6月起更名為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以下簡稱“基金會”)的同事們走了十余年彎路。
第一場在劉文奎眼中宣告失敗的實驗,是耗資1000萬元的大涼山扶貧項目。劉文奎2000年加入中國扶貧基金會,在這之后四年,他都在為籌集這筆巨款而奔忙。他認為,以往項目的成效甚微,是因為它們對單個村莊的資源投入不足。2004-2007年,基金會用1000萬善款在大涼山5個村推進綜合性項目援助,然而,結果令劉文奎失望。結項評估表明,停止項目輸血后,村莊又走上了老路:單個農戶的牛羊品種優化了,卻沒有擴大再生產;失去務工補貼,農民不再來培訓班了;缺少工資來源,負責生態保護的護林員下崗了。劉文奎反思,村莊沒有實現可持續發展,是因為沒發展出自己的產業,他們只把20%的善款投在經濟生計性項目上,或許遠遠不夠。
2008年,基金會前往四川綿竹市民樂村開展汶川地震災后重建的幫扶工作,這一次,他們把扶助重點放在產業項目上?!班l村產業要讓全村人受益,加入市場要獲得競爭力,就必須把錢集中起來,采用現代企業管理機制。集中,就是要建立合作社?!钡诙?,基金會著手幫民樂村組織創辦合作社,基金會的捐資折資入股,設為合作社統一資金,民樂村全體村民成為股東。
之后,合作社聘用了外來職業經理人運營產業。第一個項目是食用菌種植。多個生產組的村民以回收土地、斷路阻工為籌碼,強行要求進廠打工。外來的梁總,不懂怎么拒絕這片土地原本的主人,任由雇傭人數超出生產所需。人多事少,工人怠惰,菌棒出現大面積感染,菌廠停產。合作社對梁總本人極為不滿,把他從項目中趕了出去。第二個獺兔養殖項目的結局,也是類似。夏季悶熱,獺兔更易染病。懂技術的合伙人長期不在廠內,養兔工只顧上下班打卡,做不到時時照看兔子。結果是,獺兔成片死亡,項目虧損巨大,以失敗告終。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趙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