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熟悉變為陌生》:社會學大師的當代“論語”

“我已經活了很久,所以總有我不得不去理解的新話題、新問題出現。這世界上的想法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要想讓我停下來休息還挺難的?!?br />
“在經歷了一切之后,我從未對另一種選擇失去信心,從未對存在更好的、更正義的世界的可能性失去信心?!?/blockquote>

責任編輯:李慕琰

齊格蒙特·鮑曼(Zygmunt Bauman,1925-2017),著名社會學家與思想大師,出生于波蘭,長年定居英國,著有《現代性與大屠殺》《工作、消費主義和新窮人》等。(人民視覺/圖)

如果你與一位九旬老人交談,會得到什么回答?想必大多數人不會對此抱有期待。然而這位老人是齊格蒙特·鮑曼,《現代性與大屠殺》《工作、消費主義和新窮人》《流動的現代性》的作者,舉世聞名的社會學家、大思想家。

對話者彼得·哈夫納盡管比鮑曼晚生28年,也是年過六旬的老者。哈夫納顯然深諳提問之道,他是一位老練、博學的記者,對鮑曼的作品如數家珍。他幾乎打算問一切,從鮑曼的個人經歷,到人類的終極命題,從全球性的迷茫與困境,到互聯網時代的矛盾和癥候。鮑曼不但沒有耄耋之年的遲滯,而且像個接球高手一樣,把每個問題都角度刁鉆地回擊給對手,在空中劃出美妙的弧線。

在鮑曼看來,社會學家應該了解現象背后發生的事情,雖然這并不能保證掌控自己的生活,“對我來說,社會學意味著把熟悉的東西變得陌生,將陌生的東西變得熟悉”,這便是近日出版的《將熟悉變為陌生》(Making the Familiar Unfamiliar)的書名出處。

鮑曼寫作的豐產與主題的廣博,都令人震驚,他出版了近六十本書,“從親密關系到全球化,從電視真人秀到大屠殺,從消費主義到賽博空間”,被稱為“后現代主義的先知”。但他并不認為自己是一個文藝復興式的人物。即便在19世紀,當約翰·斯圖爾特·穆勒出版了《政治經濟學原理》,畫家約翰·拉斯金、生物學家達爾文、作家狄更斯都評論過這本經濟學著作;而到了今天,《紐約時報》周日版包含的信息,比文藝復興時期的人一輩子消化的信息還多。

這世界上的想法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盡管鮑曼不無沮喪地說:“有一點一直沒變:我想讓世界變得更好。如今我一只腳已經跨入墳墓,而世界卻一點兒也沒變好。所以我一生的工作毫無成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