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栗坳:“史語所”李莊往事

1940年秋天,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從云南昆明遷徙到四川李莊,租住了板栗坳張宅,此地距離李莊約六里,坳中分布著八個清代院落。如今,這些院落有的荒廢,有的燒毀,有的被改造成了豬圈雞舍,傅斯年、董作賓、梁思永等學者的往事,卻依舊在一個個破敗的院落中閃現……

責任編輯:楊嘉敏

從昆明到板栗坳

1940年秋天,昆明龍頭村,國民政府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以下簡稱史語所)梁思永、李濟先生舉家攜口,提著大大小小的包裹,匆匆爬上了一輛敞篷卡車,一同出發的還有社會所、中央博物院、營造學社的同仁們。來到昆明兩年,卻又因日寇轟炸不得不再次踏上遷徙之路,此行的目的地是一個地圖上也找不到的地方——四川李莊。

卡車在彎彎曲曲的山路顛簸著,途中經常拋錨,就這樣斷斷續續,經曲靖、宣威、畢節、敘永,好容易撐到了瀘州,從這里乘舟到李莊。在此之前,“史語所”的十多萬冊圖書,殷墟發掘出土的甲骨、青銅器、陶器等,也分裝到六百多個大箱子中,先由卡車運送到瀘州,經民生公司貨輪到宜賓,再轉駁船分批運到李莊木魚山。

李莊因水運而興,當時地處南溪縣與宜賓縣之間,順長江而下能到瀘州、重慶,逆流而上經宜賓又連接著眉山、樂山。李莊鎮上,禹王宮、天上宮、東岳廟、桓侯廟、王爺廟“九宮十八廟”一字排開,但已被同濟大學捷足先登。好在附近的板栗坳有片院落,恰好容得下史語所辦公、生活。中央研究院成立于1928年,是民國年間中國最高學術研究機構,蔡元培先生任第一任院長。1940年9月18日,朱家驊任代理院長,下設史語所、社會所、地質所、心理所、物理所等,傅斯年任史語所所長。

一艘艘木船,將史語所的先生們舉家送到了李莊木魚石,長江浩蕩,寒風凄冷。從木魚石順著石板路,要走500多級石梯,連續拐幾個彎,走上大約六里路才到板栗坳。

板栗坳形如犀牛,住宅建在牛腹,有張氏族人陸續修建了老房子、下老房、田邊上、桂花坳等八個宅院。南邊山坡上建有一座字庫塔,遠遠望去如同犀牛角,字庫塔是古代焚燒字紙的建筑,也帶有風水學上的意義。后山還有一座六方形三層樓閣——帝君閣,供奉文昌帝君,看得出來,張氏一族對文教與功名頗為重視。山溝中,院落群布,竹林茂盛,耕地肥沃;遠山上,文昌帝君庇佑著張氏后人,字庫塔孕育著風水。張氏族人在板栗坳中,平靜地渡過了數百年的時光。

帝君閣舊照,如今已全然不見蹤跡。(攝影 中國營造學社 供圖 林洙/圖)

史語所的先生、太太們拎著大包小包來到板栗坳時,張氏后人已經騰出了房屋,有的人家覓不得去處,就讓出正廳、廂房,一家人擠在正房里。營造學社去了月亮田,中央博物院去了張家祠,社會所租了門官田與石崖灣兩個院落,這群輾轉了半個中國的學者,在偏僻的李莊找到了一張寧靜的書桌。不過他們顯然沒想到,自己在這里一待就是六年。

桂花坳:傅斯年舊居

從李莊到板栗坳,如今已無需再攀爬五百多階石梯,順著山梁下的公路,大約十分鐘就能到板栗坳。從行政區劃而言,這里屬于永勝村,與熙來攘往的李莊比起來,永勝村少有游人前來。村中心的廣場上常年聚集著打長牌的大爺,倘若問起桂花坳、田邊上,他們才微微側過頭,說,你去那里干什么,我就住在里面。

板栗坳今屬于永勝村,與熙來攘往的李莊比起來,這里少有人問津。(供圖 衛黎 寔予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