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天籟敦煌樂團:一群年輕人,透過敦煌讀懂了香港
紀文鳳將敦煌看作香港的“前世今生”,因為兩者地理優勢與歷史背景相似,各自成為當時的國際大都會和中西文化交流中心。
發自:佛山
責任編輯:劉悠翔
2018年9月,香港天籟敦煌樂團正式成立不到四個月,應邀在敦煌莫高窟九層樓(又稱大佛殿,莫高窟標志性建筑)前演出。在此之前,只有中國國家交響樂團到過此地表演。
2018年9月,香港天籟敦煌樂團在莫高窟九層樓前演奏。
那天傍晚,戶外溫度低于10攝氏度,吹笙的樂手擔心會不會刮大風,把自己的樂譜卷走。幸運的是,天氣很好,日落時分天空呈現出澄澈的蔚藍。樂團背靠九層樓,面對幾百名敦煌研究院員工和他們的家屬,同時為洞窟和今人演奏。
這些最熟悉敦煌壁畫的聽眾夸獎樂團,“好像從壁畫里面走出來演出”。敦煌壁畫描繪了大量樂伎、樂器、樂隊,在敦煌莫高窟492個擁有壁畫的洞窟里,繪有音樂場景的接近一半。
樂團演奏每個曲目時,樂手們身后銀幕上都會播放相應的莫高窟壁畫元素影像。
樂團演繹的全部是以敦煌壁畫為靈感的原創音樂。兩名作曲,八位樂手,成員平均年齡二十多歲。創始人紀文鳳曾叱咤香港廣告界,后致力于公益。她是個敦煌迷,組建樂團,實現了她“將敦煌極樂世界中的天籟帶回人間”的心愿。
在敦煌研究院工作了37年的鄭汝中,是“復活”敦煌音樂的先行者,他醉心敦煌音樂史料研究,與同事莊壯委托樂器廠,耗時多年,制成仿古樂器35種。十幾年前,他們委托炎黃國樂團將這些樂器搬上了舞臺,但未能產生預期的大眾共鳴。
音樂家譚盾是紀文鳳的好友,他創作的《敦煌·慈悲頌》交響作品,借鑒了大量唐樂,用中文詠唱敦煌史詩,樂團以西洋樂器為主,有中國鑼鼓、缽等樂器加入。
“他做大師交響,國際的,我們是實驗樂團,八個人,很謙卑的?!奔o文鳳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2023年8月中旬,香港天籟敦煌樂團在深圳、廣州、珠海、佛山開啟“萬籟有聲:《天籟 地籟 人籟》”音樂會巡演。繼敦煌、泉州之后,大灣區成為樂團出埠演出的第三站。
樂團的曲目不限于敦煌古曲,2023年8月在廣州巡演時,他們演奏了《獅子山下》。
五年來,樂團積累了大約四十首作品,每首樂曲均有相應的壁畫動畫投射到舞臺的銀幕上,帶來視聽雙重體驗。此次音樂會由琵琶獨奏《供花手》揭開序幕,旋律連綿不絕,勾勒出菩薩供花的優美手姿,大屏幕上,富有彈性的白描線條組合成手部造型,隨著韻律浮現、消逝。
由天籟、地籟至人籟,樂曲由壁畫中華麗莊嚴的極樂世界緩緩降落,回歸人間。在《謝謝你的時間》里,作曲甘圣希直接用音樂討論了生命與文化的關系。出現敦煌守護者們的相片時,一段很短的旋律在不停地移調,像在訴說生命的來去。最后,雙阮非常輕地彈奏,結束整個音樂。
甘圣希一寫完這部作品,就傳給樂團另一名作曲朱啟揚聽,后者和他的想法類似,都感到這首作品有一種退后半步的感覺?!拔幕褪侨藖砣砣?,生生死死。慢慢留下一些東西,這些東西就變成文化的一部分了。整個事情好像很輕,同時也很沉重?!?/p>
“我們怎樣去看自己的文化,怎樣看之前的文化和我們現在所處時空的文化的關系?”甘圣希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樂團創作、演奏敦煌音樂,最終反照了自己,“一群香港的年輕人透過敦煌讀懂了現在的香港?!?/p>
無聲音樂廳
自2011年至20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